福建省图书馆“十三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十三五”时期福建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整体提升福建省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推进我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现结合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要求、《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福建省图书馆发展现况,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和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福建省委、省政府也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指导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福建省文化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福建省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1.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积极着手开展以建立理事会为重点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根据福建省《公共图书馆章程示范文本》,参考国内先行馆的相关经验,完成了《福建省图书馆章程》(暂行办法)、《福建省图书馆理事会产生办法》等政策文件制订,上报省文化厅批准执行。
2.基础业务扎实推进。注重资源建设,不断完善馆藏发展政策制订,按照“重点保障、兼顾一般,虚实互补,结构合理”的采选方针,合理分配资源采购经费,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互为补充,采购、整合和自建方式协调推进,着力实施面向全省服务的文献保障中心、信息查询中心、学习支持中心计划,全力打造我省文献资源总库建设。“十二五”末,馆藏文献总量达313万册(件)、电子图书185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达130TB,总流通人次逾215万、书刊外借册次172万、网站访问量1934万人次,实现馆藏文献稳步增长,办馆效益进一步提升。
3.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积极拓展图书馆服务阵地,通过总分馆、汽车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方式不断扩大我馆服务受众,建有分馆(数字分馆)和流通点94个,数字阅读突破2000万点击量,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开辟网上服务新渠道,建立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服务;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职能,用好“闽图大学堂”“东南周末讲坛”平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深化“图书馆+书院”模式,在百年书院正谊书院积极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十二五”期间,共举办讲座980场、展览205场、培训班246场,惠及读者296万余人次,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4.文化工程成果丰硕。“十二五”期间,我省按照“全面推进、重点保障、创新提升”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重点文化工程在我省的实施,并取得良好社会成效。
截至“十二五”末,我省共向文化部申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项目22个,电视专题片259集,立项资金2185万元,完成电视专题片118集,与“十一五”相比,分别增长1000%、763%、1200%和293%;积极参与推广工程资源联合建设工作,完成13.6万条(页)数字资源加工;全省90家公共图书馆建立虚拟专网连接,87家公共图书馆部署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平台,56家图书馆部署资源采编发协作管理平台,基层图书馆可以便捷访问国家数字文化网、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全省929个乡镇电子阅览室完成基础设备配置,111个乡镇文化站部署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和资源播发管理平台;文化共享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个省级分中心、83个县级支中心、929个乡镇基层点;省级分中心整合各类资源约130TB,其中电子书163多万种、中文电子期刊4.3万种(不去重)、外文电子期刊7735种、电子报1629种、外文电子图书4.15万种、国家级会议论文410万余篇、博硕士论文233万篇,视频资源10万余部,已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形成资源比较丰富、辐射范围较广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重点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牵头全省34家古籍保护单位完成41156部古籍普查登记,完成《福建省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编纂出版工作,我馆在内的8家单位的148部古籍分别入选1-5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参加“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完成12种珍贵古籍的数字化任务;先后策划《福建历代乡规民约》《玉枕兰亭序玉版十三行合册》《多宝塔碑》和《南泉慈化寺志》等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组织各单位参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古籍修复”“传拓技术”“西方文献修复技术”及“碑帖编目”等共计55期各类专业培训班,举办省级古籍保护培训班1期,结合来员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共计有100多人次参加了上述各期各类的培训班学习,为全省培养了一支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综合素质较好的古籍保护人才梯队,2014年我馆荣获文化部颁与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启动民国文献保护工作,并根据我馆馆藏资源积极申报“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项目”,于2015年2月编纂出版了《民国参政院议事录(1914-1916)》一书。进一步推进全省宗祠文化资源普查,组织全省85个市、县(区)单位完成数据上传,接收数据总量20697条;结合数字、缩微采集和缩微数字文献制作工作,着手馆藏文献整理和开发。
5.对外交流日趋活跃。积极派员参加国内外培训交流,并接待国内外同行到我馆交流学习,其中与美国俄勒冈州图书馆界的人员交流互访协议执行了30年,结出了丰硕成果;发挥闽图学会作用,加强与中图学会的沟通以及与兄弟学会的学术交流,积极承接中图学会的“青年论坛”和“百县馆长”论坛,联办“闽浙论坛”。
6.人才培养稳步提升。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共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各类培训3044人次;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岗位聘任晋级工作常态化,打造利于图书馆长期发展的人才梯队。
7.基建项目进展顺利。我馆改扩建工程获福建省发改委正式批复立项,项目总投资1.91亿元,正在稳步推进建设;完成古籍书库扩建工程建设任务。
8.项目课题成果丰硕。重视项目课题研究工作,努力调动馆员理论研究积极性和提升科研能力,“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文化部“第四届创新奖”;文化部创新奖课题“运用现代技术联合建设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的模式研究”、国家科技提升计划课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输体系建设研究”和“‘一带一路’文化共享机制及演示系统”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并应用于实际;《福建省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顺利出版;《册府掇英——福建省图书馆藏珍品集萃》获“第十五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福建省图书馆百年纪略》获第二十六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评选二等奖,馆员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在福建省文化厅的领导下,我馆业务取得新进步,获得了“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2016年)”“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第五届)”、连续十二届“省级文明单位”等60多项荣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与我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科研意识尚薄弱,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成果转化不够,与研究型图书馆的要求不相适应;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不足,与我馆服务公益性的要求不相适应;场馆设施差强人意制约和影响我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与公众信息需求的变化不相适应。
(二)“十三五”机遇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时期,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我馆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1.中央做出战略部署,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福建出台相关政策,为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新机遇。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对“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提出了具体目标,确立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更赋予公共图书馆新的历史使命。
3.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图书馆事业转型升级开辟新空间。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今图书馆已从纸本时代的“图书仓库”发展到与数字文献时代的“信息供应链”并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也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广阔的新空间。
“十三五”时期,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我馆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找差距、补短板,在海丝核心区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向全社会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建成覆盖面更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生产更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文化支撑。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福建省委十届一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效能为重点,以五大重点文化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福建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快事业机制体制改革力度,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公共图书馆发展理念、技术、管理、服务全方位创新,增强事业发展活力。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配合政府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信息公平获取;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3.坚持需求导向、效能优先。以满足群众基本阅读需求为目标,进一步畅通需求反馈渠道,完善供需对接机制,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提升服务效能,并把效能作为绩效考评等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
4.坚持统筹协调、开放共享。配合政府统筹整合城乡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进总分馆制等区域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我馆设施设备全面改观,古籍与民国文献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共建共享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总分馆体系建设取得新亮点,文献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新技术应用融合深入,服务项目丰富多元,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我馆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馆建设理念、服务功能与效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具体目标:
1.我馆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仓储式图书馆选址与立项获得正式批准。
2.文献保障中心、信息查询中心、开放式学习中心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地方文献专藏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馆藏结构更加优化,馆藏价值更加显著。
3.新技术应用更加智能便捷,海丝文化大数据中心、海西文化云服务、智慧图书馆软硬件支撑平台构建基本完成并上线运营,福建文化记忆数据库群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海丝数字文化长廊延伸海外,融媒体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更加丰富多元,业务基础更加夯实,标准更加规范,专业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更加提升。
5.跨界合作、联盟服务和总分馆体系进一步推动开展,不断建立健全协作协调的体制机制,扩大社会合作面。
6.全省公共、高校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启动古籍编目工作;启动民国时期文献普查,继续推进文献开发工作;实施文献修复、开发计划;遵循并督促全省依标准建设古籍保护书库。
7.实施全馆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大重点岗位人才培养,积极营造业务创新与学术研究氛围,完善适宜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建设。
(四)使命和愿景
1.使命
知识导航,阅读引领,文化教育,文明传承
2.愿景
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高地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基础建设,增强事业发展后劲
1.加快推进福建省图书馆改扩建项目建设。根据现代图书馆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改建修缮和扩建有机结合起来,对各建筑功能用房进行合理调整补充,成为功能互补、风格相近、经济合理的有机整体,以统筹解决使用面积不足、功能缺失、设施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将我馆改扩建成一个环境优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经济实用的现代化、智能化馆舍。
2.积极推进仓储图书馆选址和立项工作。加快异地择址进度,以占地20亩、建馆2万平方米为目标,到“十三五”末完成项目立项建设,实现仓储图书馆藏书中心、综合阅读服务中心(为附近居民提供图书馆服务)、图书加工及总分馆图书物流配送中心和海峡文化交流、信息化服务中心等功能定位目标。
3.稳步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打造以省馆为总中心、地级为分中心、县级为总馆、乡镇(街道)和农家书屋为分馆流通点的全省公共图书馆五级总分馆体系,统筹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其的书刊借阅、通借通还、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服务,指导提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图书资源利用率,更好满足农村群众读书看报及对数字文化的需求。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强事业发展研究
1.建立政策、法律和标准体系。配合省文化厅出台总分馆制政策性文件,指导开展以县级馆为总馆、乡镇(街道)为分馆、村(社区)为基层点的总分馆制设计与实现;积极推动我省地方图书馆法立法工作;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标准实施,并配合省文化厅制定我省实施标准。
2.推进法人治理机构改革。继续推进我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3.探索管办分离有效形式。鼓励和支持福建省图书馆学会承担在行业管理、活动组织和行业服务等方面的政府转移职能,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逐步推动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格局。
4.促进图书馆服务供给社会化。根据福建省政府《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履行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继续扩大业务外包、与社会机构合办活动的空间与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赠设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我馆建设,促进我馆服务产品与服务方式的丰富多元化。
5.建设公共文化大数据应用海丝核心区实验基地。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重大热点和服务供需,开展新环境下图书馆智慧化研究和用户新需求行为研究,重点研究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数字文化服务,聚焦数字阅读、数字人文、文化供需交互、创客空间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着力营造“连接一切,无处不在”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空间,加快图书馆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型知识中心转型。
(三)坚持需求导向,构建资源保障体系
1.建设全省基本文献储备库和重点专题文献信息资源总库。围绕文献保障中心、信息查询中心、开放式学习中心建设,根据文献资源环境的变化科学调整文献采访方针和计划,不断完善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协调互补机制,建设虚实互补的实体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为一体的现代馆藏体系;加强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法定缴存地方出版物的入藏完整率,同时加强对非正式出版物的采访收集,实现对我省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保障,特别是对闽台文献、闽侨文献、海上丝绸之路文献和与福建省经济、文化发展重要战略有关的文献的保障,使福建省地方文献入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断增强。
2.加强馆藏资源结构的调整,加快资源的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我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逐步调整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经费结构比例,力争在五年中由目前的2.5:7.5调整到4:6,重点加强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科普、全民健身、机构知识库数字资源和开放获取资源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纸本文献与数字资源间的关联,建成与福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保障福建省图书馆履行地方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职责,兼顾各层次读者阅读需求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3.加强福建特色文献建设,打造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品牌。完善我馆特色资源建设专项规划,统筹协调全省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申报和联建,重点推进“福建文化记忆”资源数据库、图书馆公开课、数字资源目录揭示、互联网信息资源保存等资源项目建设,建立“福建文化记忆”数字影像馆;开展馆藏古籍、民国文献、谱牒等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加强缩微文献建设,推进文献“模数”“数模”转换,重点开展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的缩微品征集和抢救,初步完成民国报纸缩微文献数据库建设,建立标准化的缩微文献数据库。
(四)丰富服务手段,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1.强化阵地服务。在开展图书借阅、信息咨询等服务的同时,广泛开展讲座、展览、培训等社会教育活动,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图书馆。重点建设“东南周末讲坛”“闽图公开课”等若干有活力、有潜力、能起示范引导作用的系列活动品牌,加快品牌衍生产品开发;研究、探索与实践适应不同年龄儿童的阅读推广方式,培育优秀案例;用好重大节假日和“世界读书日”“文化遗产日”“服务宣传周”等文化节日,继续加大与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地方院团等社会力量合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不断创新“阅读推广+”模式,积极开展多形式、高质量的区域协作与联动,不断扩大全民阅读品牌的社会效应,逐步构建覆盖全省、门类众多、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全民阅读品牌网络体系,有效推动“全民阅读”落实。
继续将百年正谊书院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国学经典传播为核心,同时在整合省内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开展高端传统文化类活动;发挥福建“五缘”优势,主动联结台港澳乡亲和海外华人华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书院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在全省书院当代复兴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打造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书院品牌。
2.拓宽网络服务。实施“互联网+图书馆服务”行动计划,促进知识充分流动并有效、有序地相互关联,实现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互联互通和精准数字资源服务。深入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建立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基于“福建文化云”架构下的图书馆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微信图书馆和“文化一点通”等系统;构建支持公众终身学习与教育的服务网络,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微信、手机APP等传播手段和新媒体服务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菜单式”“点单式”服务,服务内容涵盖文献借阅、参考咨询、展览、讲座、培训、阅读推广和艺术素养教育等多种品类。
3.深化流动服务。完善以实体建筑为基础的总分馆体系建设,提高数字分馆、实体分馆、汽车图书馆的服务成效,让图书馆服务惠及最广大群众;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夯实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总分馆体系建设;深化“六进”服务,依托“书香满机关 圆梦新福建”活动扩大阅读推广服务面,通过打造“行走中的图书馆”让远离或不便到图书馆的读者也能享受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
4.打造特色服务。立足馆藏深化二三次文献开发,提高《决策信息参考》《信息集萃》《文献综述》等编制水平,常态为省委领导、省政协领导、专家提供服务;继续擦亮走进“两会”服务品牌,提高《决策信息参考——“两会”专刊》编制水平,为“两会”代表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决策信息支撑;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查询服务水平,健全中国政府信息整合平台——福建分站“福建省政府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
5.加强特殊服务。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需求,进一步扩大服务渠道,推出丰富特色产品供给,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与吸引力;进一步优化面向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络空间,为青少年健康利用网络、提高信息素养提供更加有趣生动的条件,保障儿童阅读。
(五)坚持资源共享,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1.开展跨界联合。成立“读吧!福建”阅读推广联盟,以联合开展多姿多彩的读书活动、协同举办类型丰富的阅读讲座与展览、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学术研究活动、加强阅读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增进馆际业务合作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拓展全省各级图书馆职能并拓宽服务辐射范围,形成全省联动布局、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阅读推广新局面。
2.推动共建共享。通过“大馆带小馆”“城市带乡村”,扩大并深化城乡图书馆在基础业务建设、创新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广泛合作,着力开展对县级及以下图书馆员信息咨询、导读能力的培训,为各级图书馆提供资源保障、技术支撑、服务协作、智力支持,实现城乡基层化资源、技术、服务等各方面的共建共享,推动城乡图书馆事业协调发展。
(六)立足惠民利民,打造品牌文化工程
1.坚持项目带动,促进新技术应用,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1)组织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项目建设。围绕“一库二网二平台”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建设方案与可行性研究方案,争取尽快获得省政府立项;通过文化部项目资金申报争取积极推进海丝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保障。
(2)推进“互联网+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智慧图书馆项目建设,打造覆盖全省的服务平台,提供基于互联网三大传输渠道的全民阅读服务。
(3)开展全省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国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我省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做好项目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推动面向行业合作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采编发协作平台和面向社会公众参与的开放式技术平台的应用与服务。
(4)推动“福建文化一点通”项目提档升级。推进“文化一点通”软件升级,优化功能设计,丰富资源内容,便捷应用方式,在推进全省应用的基础上,配合省厅海外文化驿站建设,将“文化一点通”打造成讲好福建故事、传递好福建声音的重要传播媒体。
(5)统筹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融合发展。继续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加强对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海西文化云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开展融合发展实践;开展全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做好基层人才队伍培训,组织数字文化工程年度考核。
(6)组织闽台宗祠文化项目建设。通过普查、集成等方式,对福建宗祠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一批项目成果(包括闽台宗祠文化网站、专题数据库、大型系列丛书、电视专题片等),面向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华人应用。
2.健全保护机制,强化培训指导,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和利用
(1)基本完成古籍普查登记。
努力推进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争取2017年基本完成普查登记工作,并于2018年正式启动普查数据综合审校与编目整理,依据有关标准整理出版各地区《馆藏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编纂《福建省图书馆善本书目》和《福建省图书馆古籍目录》,及时架构《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的模式;依照国家中心要求,健全我省古籍普查登记管理体制,完善已有古籍普查登记制度,建立并完善上承国家,下接市县的国家、省、市县的三级古籍保护机制。
(2)加强珍贵古籍保护。协助上级有关部门成立全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将我省古籍保护工作纳入政府行政机制,适时启动《福建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福建省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进一步加大古籍保护力度;保护好馆藏木雕书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予以及时整理,并将符合条件的书版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重点建设历代闽刻本、尤其是建本专题,以及历代闽贤著述的传本,突出闽省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妥善开展馆际交流与合作,稳步开展“闽本归故里”计划,有效推进各地历代闽刻本高仿复制工作,逐步丰富并完善馆藏历史文献资源;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与部署,组织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进一步加强省际古籍保护中心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工作经验,鼓励以联合开发、数字化资源互换或采进等形式加强文献建设,不断补充和丰富我省的历史文献资源。
(3)改善古籍保管条件。改善古籍存藏条件,依据《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依托我馆改扩建工程,合理改造、改建和新建库房,保障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库房的全面达标;规划重要古籍战备库房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4)推进古籍修复工作。依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福建传习所,继续加大古籍保护、特别是古籍修复等相关业务培训,探索多渠道培训模式提高我省古籍保护人才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加强调研,在条件较好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或博物馆建立修复站点,并及时构建全省古籍修复站点及网络化整体布局。
(5)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开展馆藏珍贵古籍和特色文献数字化、影印出版及缩微等抢救工作,及时做好数据的灾备工作,同时积极争取经费支持,开展馆藏家族谱的数字化及整理出版工作,建设馆藏家族谱综合数据库;加强文献开发及再生性保护,积极申报课题,实施一批珍稀古籍和特藏文献的整理与出版项目,进一步提高古籍研究、保护和利用水平。
(七)强化对外交流,提升行业社会形象
1.加大兄弟省市交流力度。发挥“图书馆‘一带一路’”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作用,通过业务协作与合作、业务交流与探讨,共同发挥图书馆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化与兄弟省市馆资源共建共享、人员培训、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馆藏资源挖掘利用等方面合作,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我馆文献资源保障及服务能力。
2.强化闽台图书馆交流合作。善用国家先行先试政策,发挥对台区位优势,利用当前发达信息技术,以馆员交流互访、信息共建共享等为主要内容加强与台湾同行的交流合作,实现闽台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互补,建立闽台图书馆长效合作机制,构建联合文献保障体系。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传播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围绕文献保护利用、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交流等领域,继续推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务实合作;为海外文化服务驿站提供资源和服务支持,积极参与福建文化走出去计划,围绕典型展览展示、文献保护利用、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交流等,务实推进国际业务合作与学术交流。
(八)注重人才兴馆,提高队伍学术层次
1.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完善图书馆人才政策和措施,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公共图书馆;加强标准化建设与遵循,以标准为准绳促业务建设和馆员专业能力提高;建立专业职称队伍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两个导向上建立适应图书馆发展的系统性职称评审标准,同时加强聘任管理,调动和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探索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2.加强学术课题研究。围绕我省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依托闽图学会策划重点研究课题,提高我馆馆员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水平。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建立科研工作、人才培养与业务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事业的科学发展;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建设,申请标准研制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建立政府宏观管理、行业组织专业指导、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加强图书馆行业组织建设,强化行业组织在事业发展中的专业指导和行业自律功能,探索建立管办分离、权责明确的公共图书馆行业管理体制。
(二)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馆党政领导班子议事制度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以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为重点,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保障,以党政密切配合、全面协调推进工作为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全面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完善经费保障。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将公共图书馆人员开支、资源购置、基本服务提供、数字图书馆建设、设施设备购置与维护等日常运行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以保证公共图书馆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监督管理。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法》出台和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为契机,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以评促管、以评促建、以评促用,切实履行好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法定义务与责任,通过绩效考评制度建立、读者评价与反馈机制应用等,逐步建立健全图书馆领域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综合绩效评估制度;加强读者评价和反馈,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形成政府、行业组织、第三方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制,将考评结果与预算确定、收入分配、负责人奖惩挂钩,为我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福建省图书馆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