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旅游的创新趋势

2025-02-05 05:35:00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作为目的地的文化客厅,既是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去博物馆深入了解和亲身感受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顺应受众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的需求,各种新玩法、新模式、新内容不断涌现,博物馆旅游不断升温。
  一、数字化丰富观众参观体验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利于降低文物的维护成本,而且能够打破文化资源在地理空间和物质载体方面的局限,为观众提供丰富的参观体验。例如,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融合了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和云上策展4个版块,实现了多个国家和机构线上资源的互通和共享。裸眼3D、XR眼镜等日益成为观众与博物馆数字世界交互的主要入口,通过打造多样化、主体性的创新场景,提升了观众在博物馆的体验深度。2024年7月山东省美术馆展出的“無限之海——沉浸式AI数字艺术展”是我国首次采用AIGC-UGC新模式打造的海洋主题艺术展。它将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从生命的起源、文明的触角到真实的自然、时间的长河再到对理念和认知的探索,为观众带来了多维度沉浸式的体验。
  二、个性化赋予文创情绪价值
  当下,年轻人的旅行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他们看重的不仅仅是旅游目的地,更重要的是旅游目的,“为什么旅行”变得比“去哪儿旅行”更为重要。例如,“多巴胺”旅行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旅游形式之一。“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找到博物馆展品中的“显眼包”、在景点里收集各种打卡印章、拍出“人生照片”等理念和行为都说明,情绪满足越来越成为旅游决策的主导因素。2024年8月爆火的“黑神话·悟空”催生旅游热潮,游客化身为“天命人”,手持通关文牒,开启畅游文博古建之旅。大同市博物馆趁势而上,将新潮与复古、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碰撞出“佛系”生活的火花。“佛小伴”系列文创也随之火爆。它将千年石窟的庄严融入现代玩偶的萌趣之中,双手合十,面带微笑,身躯圆润,端坐在莲花台上,讲述着“天下大同”的故事。
  三、技术性加速解说系统革命
  目前,大多数的博物馆依靠人工和电子讲解。人工讲解生动有趣,然而费用较高;电子讲解更加灵活,但内容较为枯燥,而且讲解设备不易携带。值得欣喜的是,部分博物馆已经开始尝试数字人讲解。它不仅能够提供地图导览、展览讲解等服务,带领人们穿越时空、畅游历史,还可以作为博物馆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将博物馆历史气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加深博物馆与观众的情感连接。例如,2024年7月,国内首位数字人AI导览员“小可”亮相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她以自然的面部表情和流畅的肢体动作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甚至能现场创作关于埃及文明大展的Rap,赋予观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导览体验。数字人讲解是一种创新型的导览方式,使观众从单向收听转为双向互动,为文化交流增添了现代科技的亮色。
  四、时代性展示红色研学风貌
  博物馆里的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为了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和了解红色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博物馆纷纷采用“文化+科技”的模式,践行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展示的“双创”理念,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研学“潮”起来,更好地实现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和传播。例如,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共一大纪念馆于2024年7月推出了全国首个LBE VR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该展览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壁垒,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自由行进、自主探索的观展形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沉浸式体验。
  五、国际化促进文化交流合作
  博物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可以为增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尊重理解开辟有效途径。2023年,为庆祝“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上海博物馆精心策划“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开展。陈列的金缕玉衣、胡人面具、龙纹空心砖等精品文物向海外观众多角度展示了中国汉代的历史画卷和生活场景。2024年4月,西班牙普拉多国家博物馆“光辉时代”展在上海揭幕,旨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展现西班牙文化旅游的魅力。这些国际展览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次心灵的触动,它们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着东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故事。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具有极高的科普教育价值和文化体验价值。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更多的博物馆将以其创新的思维、丰富的活动、珍贵的馆藏、精彩的展览、鲜活的文创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应用,满足市民和游客的精神需求,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宣传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2025-02-05,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 陶志华)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