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摊经济"的前世今生

2020-06-08 08:48:00    字号:

  核心提示:"地摊经济"在香港历史悠久,但政府多年来严控摊贩牌照,持牌经营的摊主大多年事已高,香港的"地摊经济"或难以避免日渐式微的命运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开点赞"地摊经济","摆地摊"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上海、南京、长沙等至少27个城市已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等。但也有人担忧,"地摊经济"会引发卫生、交通、夜间噪音扰民等问题,影响城市形象。
  事实上,"摆地摊"与大都市并不矛盾,在商业高度发达的香港,深水埗、湾仔等繁华市区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街边摊贩,吸引许多市民、游客购物消费,有的摊贩甚至已传承几代人。
  "地摊经济"在香港历史悠久,二战期间大量人口涌入香港,市民对日用品的需求急剧上升,街头摆摊也成为许多人维持生计的途径,并逐渐成为香港的生活特色。但随着摊贩数量日渐增长,也带来了阻塞道路、消防隐患、卫生不佳等问题,政府对地摊小贩的监管经历了从发放牌照规管,收紧牌照数量到引导地摊迁移到室内市场,再到2009年重新发牌等一系列变化。
  如今,地摊经济在内地突然火热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认为,这类灵活就业的零工经济对吸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鼓励地摊经济发展,不应成为权宜之计,不应来回变。
  港府对街头摊贩的规管经验丰富——将小贩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公开公正地颁发牌照,并因应民众呼声和民生需求及时调整政策方向。
  严控小贩牌照数量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当时的市政局正式制定政策发牌给小贩,整顿街头摊贩秩序。这项政策延续至今,多年来政府当局一直以"妥善规管持牌小贩的贩卖活动,就非法摆卖采取执法?动"为原则管理街头摊贩。
  香港的小贩牌照分为固定摊位和流动摊位两类,顾名思义,固定摊位即为小贩须在固定街道所划定的摊位营业,他们只能在指定时间内摆摊,在不开市期间摊档不能继续放置在街边,政府对可售卖的产品也有详尽规定。流动摊贩则可在市区或新界人流密集的地方摆摊做生意,例如香港街头的"网红"——富豪雪糕车即为流动摊贩。
  据香港《公众卫生及市政(费用)规例》最新修订版本,按面积和行业不同,固定摊位每年的牌照费和使用费共计约2500港元至28000港元不等。与香港同等面积商铺每月动辄数万港元的租金相比,这一价格非常低廉。
  在二战后至60年代,港英政府对小贩的规管相对宽松,也未限制小贩数量。街头摊贩人数急剧增长后,引起社会各界不满:对附近居民来说,街头摆摊可能造成通道阻塞、噪音滋扰、甚至有卫生和火警的风险,邻近商铺也认为小贩无需缴纳租金,对他们的生意构成不公平竞争。
  因此,港英政府70年代开始陆续以整顿街道、影响市容、保持街道卫生等原因设立一系列法例管控流动摊贩。从1972年起,政府基本不再签发新的小贩牌照,对已签发的小贩牌照也设置严格的转让条件,流动摊贩牌照不可继承和转让,希望以自然淘汰逐步减少小贩数目。到1980年,香港小贩数目较1972年减少了70%至约2万。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提高,在摊贩购物的需求减少。2002年,港府还推出"小贩自愿交回牌照计划",流动小贩交还牌照可获得3万港元的补贴。截至2018年12月底,香港持牌小贩数额已锐减,共有5148个固定摊位和383个流动小贩牌照。
  寻找出路不易
  香港街头小贩因其悠久的历史,已成为城市景观一大特色,当这一本土文化象征逐渐消失时,社会关于保留和复活小贩?业的呼声也愈来愈大。2009年,香港?法会完成小贩发牌政策检讨,认为应适当放开小贩牌照限制,同年当局重新发出了218个固定摊贩的小贩牌照,获得热烈响应,共收到了9610份申请,超额逾40倍。
  但是,要解决街头摊贩与城市管理的矛盾并不容易,政府也不断为街头摊贩寻找新的出路。比如,鼓励迁移到专门的小贩市场或菜市场,在上述"小贩自愿交回牌照计划"中,小贩也可以选租公共菜市场的空置档位并享受租金优惠。但是,绝大多数摊主不愿迁入菜市场。在参加交回牌照计划的488人中,仅有28人选择空置的菜市场摊档,大部分都选择了领取补贴。
  立法会小贩政策小组委员会2014年的报告指出,政府也很难找到能容纳所有搬迁小贩的地址。因此,当局希望优先将售卖新鲜食品或副食品的街头小贩迁入公众菜市场;至于售卖干货的小贩可之后再搬迁。同时,当局亦物色新的区域划作小贩认可的聚集区,以管理街头摆摊。
  此前,在21世纪初香港经济陷入低迷、就业不足时,时任特首董建华也曾提出与"地摊经济"类似的"本土经济"概念,包括为摊贩提供划定的区域,以提供购物、饮食、娱乐消遣等服务。董建华曾表示,在2002年间政府推动建设的多个本土经济项目创造了2500个就业机会。
  然而,在2003年内地开放自由行后,香港经济迅速回暖,就业机会增多,其中位于上环小贩市场"大笪地"只维持一年,摊档数目便由最初的300多户锐减至20多户,最终提早关门收场。
  此外,制作熟食的大排档摊贩也具有巨大的火灾隐患。2011年11月,位于旺角花园街的大排档发生大火,火势很快蔓延至附近的2栋住宅楼,共造成9死34伤,是香港回归以来最多人死亡的火灾,消防处怀疑是因大排档电力装置故障导致。2013年港府斥资2.3亿港元,以改善小贩摊档的防火能力,并把摊档迁离楼宇逃生楼梯出口或紧急车辆通道,并回收了854个牌照。
  2019年,港府在完成防火整顿后,再发出435个固定摊位小贩牌照。不过,政府回收的牌照多于发放的数量,加上如今牌照持有者的平均年龄已超60岁,大部分牌照仅有直系亲属可以继承,香港的"地摊经济"或难以避免日渐式微的命运。
  (财新网2020-06-06,文思敏)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