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个村,竟然藏着十几个博物馆
2024-10-08 09:21:00
字号:大 中 小
“没想到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竟然藏着十几个博物馆。”游客宝杰看着“余杭区博物馆寻宝地图”惊喜地数起来。
溪口村有国内首个农历博物馆、收藏了56个民族梭子的传梭博物馆、联合漫画家蔡志忠打造的蔡志忠文化馆、清廉博物馆、竹艺博物馆、青瓷艺术馆、百丈乡村生活博物馆等大大小小博物馆共计18个,覆盖了传统手工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到现代艺术等多领域。
近几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
提起博物馆,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高端大气”的形象,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众多“小而美”的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田野间一道道接地气、有底蕴的风景线。
一、存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评价乡村博物馆,“与建在城市里的考古类、艺术类博物馆不同,乡村博物馆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及他们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乡村的氛围更加和谐”。
安来顺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博物馆既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又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平台。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在上海工作的张莹,每逢假期总会邀请朋友到她的家乡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做客,逛古桥、三墩镇民俗文化陈列馆、三墩印糕版当代艺术馆是必不可少的行程亮点。
“民俗文化陈列馆是三墩的文化家园,馆内的展品都征集自我们原住民家庭。”张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在游览中,张莹总会热情地向朋友们介绍家乡文化,“这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西溪、良渚文化在此交融,走进三墩,就走进了一段江南水乡的传奇。”她不无自豪地说。
公开资料显示,三墩镇民俗文化陈列馆不仅展示了当地传统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展示了繁荣的传统业态。展品包括水乡特色菜肴、传统渔具、农耕器械,以及来自百年荣顺染坊的“元宝石”和代代相传的“平安铜锣”等,彰显了典型江南渔耕文明特征。
“情景还原的展示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时代。”张莹的朋友小雷感慨,“三墩镇有水有田,对于古建筑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满足了我对现代新农村的想象。”
在三墩印糕版当代艺术馆,张莹和朋友还通过AR交互技术,在感受江南水乡传统民俗风情的同时,还体验了一把制作传统印糕的游戏。
“我在三墩的街巷中长大,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座古桥都承载着童年记忆。”张莹动情地说,“如今,镇上的乡村博物馆成了这些记忆的守护者,让那些往事变得触手可及,历历在目。某种程度上说,既存住了历史,也留住了乡愁。”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琴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博物馆不仅是乡村的文化空间,也是游客了解当地历史的窗口。对于在外的游子,它是精神的家园,增强了游子对家乡的归属感。对当地居民而言,“家门口”的博物馆更是他们文化休闲活动的场所,丰富了居民们的精神世界。
二、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文化客厅”
乡村博物馆让历史文化变得触手可及。从三墩印糕版当代艺术馆的传统技艺展示,到三墩镇民俗文化陈列馆的乡土文化体验,都是当地对传统文化特色的一次深刻挖掘和创新展现。这样的个性化发展路径,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蔡琴馆长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小而美”的博物馆。她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博物馆的期待已经从单一的教育功能转变为寻求一种文化体验。
蔡琴认为:“各种对博物馆的需求都是合理的,即便是到博物馆喝杯咖啡、买个文创产品,都是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一种体验方式。与此同时,这些小博物馆也在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展示窗口,吸引着观众和游客到此一游。”
用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正努力“打造乡村博物馆第一村”。
百丈镇溪口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朱国栋说:“依托百丈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溪口村的乡村博物馆扎根乡土、因地制宜,将乡村打造为艺术空间和文化客厅,盘活了古村落,成为本地独特的乡村文旅‘金名片’。”
朱国栋提到,今年百丈镇还面向全球招募乡村博物馆合伙人,共同探索艺术与乡村的融合,用文化力量激发乡村活力,促进产业发展。
“乡村博物馆不仅是记录乡村沿革、在地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更是发展乡村经济、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余杭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乡村博物馆通过开展一些特色研学、非遗体验等活动,让观众与历史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如传梭博物馆通过传统手工艺的沉浸式体验盘活了乡村文旅产业链。”
作为乡愁与文化传承的结晶,乡村博物馆正为乡村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宝杰、小雷为化名)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公众号)2024-10-06,马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