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打造“135N”吉字号国企方阵
2025-02-12 08:44:00
字号:大 中 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重点。
吉林省高位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省国资委聚焦9大任务,推进改革见行见效。2024年,吉林省国资委推进了829户实业类企业改革,聚焦主责主业,着眼产业发展重组一批、释放优势新设一批、专业化经营整合一批、减负止损退出一批,推进143户企业脱钩划转,按照“一业一企、一企一业”原则,分类注入产业集团或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完成企业整合重组近400户。改革后,省属一级企业由67户压减到12户,较整合前压减82.09%,有效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解决了产业联动不强、资源资产分散等问题,实现了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通过改革赋能增效,省属国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长率等关键指标创近年最高水平。
吉林省国资委主任吕鑫在近日召开的“聚焦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的一次动员会,也是把中央精神“大写意”变成吉林实践“工笔画”的部署会,特别是从方向、目标、路径、任务等方面,清晰绘制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监管的“总施工图”。
一是重构省属国企新格局。锚定“改彻底”,对全级次省属国有企业“大起底”,按照“实业、金融、文化、服务保障”四类明确监管主体,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现集中统一监管。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结合吉林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精准定位改革方向,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现代农业、旅游等吉林省支柱优势产业集中,向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集中,打造了以1户资本运营公司,交通、水利、资产管理3户功能类企业,农业、林业、旅游、能源、新材料5户产业集团和若干新企业为支撑的“135N”吉字号省属国企方阵。
二是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聚焦产业基础,组建矿业、物流、安保三大集团,拓展国有企业产业布局。聚焦转型升级,拓展智慧农机、智慧高速、旅游康养、数字水务、种业研发等新业务,增强发展动力。聚焦战略功能,打造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服务、新基建等重点板块,巩固高质量发展基础。
三是建立治理监督新机制。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全过程,党委前置研究讨论发挥实质性作用,动态优化细化重大事项决策权责清单。全面落实董事会职权,实现董事会行权“制度化”、决策“专业化”,公司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国资监管与纪检监察、组织、巡视、审计、信访等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横向贯通、纵向穿透,协同联动监督体系日趋高效。实施行业对标考核,开展企业经营效能综合评价,从经营绩效、深化改革、创新发展、风险防控、功能发挥5个维度精准衡量企业经营综合效能,目标倒逼、压力传导效果已经显现。
四是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研发投入视同利润、专项加分奖励、增加资本金、组建基金,多措并举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成立专司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省工研院公司、省科研院公司和创投机构,努力培育技术研发“聚集地”、成果转化“新高地”。去年,省属企业专利转化率达49%,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9%。
五是激发经营质效新活力。坚持改革赋能,两大森工集团完成司法重整,实现战略性重组,利润增长30%以上。大成集团成功化解境外债务,实现复工复产,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吉能集团新能源板块已投运装机容量70万千瓦,正牵头推进新的重大项目建设。
下一步,吉林省国资委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改革破题,以改革精神抓改革,聚焦专业化整合、创新驱动、改善经营绩效、提升监管效能、完善公司治理持续发力。坚持“小切口大纵深”,抓住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突出最紧要问题,“一企一策”推进改革攻坚,实施重点突破,在“整合”基础上,加快“融合”“化合”。
(《中国经济时报》2025-02-12,王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