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抢抓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先机
2025-02-18 10:49:00
字号:大 中 小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座谈会上,90后创业者王兴兴及其带领的杭州宇树科技尤其引人关注。就在不久前,宇树科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福兮”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惊艳亮相。王兴兴及其团队作为年轻创业者的优秀代表,通过“福兮”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技术创新成就,更彰显了新时代年轻人勇于突破、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也映射出长三角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当前,长三角正积极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创新实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产业生态:三省一市差异化布局
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与新材料技术的集大成者,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其兼具服务、制造、医疗等多场景应用潜力,被普遍视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7.6亿元,至2029年将突破7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70%。
这一趋势推动长三角各地争相布局,力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总体看来,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整机引领-核心突破-系统集成-智能跃迁”的立体化发展格局,构建起从AI芯片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闭环。
作为长三角创新引擎,上海以“整机带动工程”为核心战略,集聚全国近半数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其中智元机器人率先实现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2024年底累计产量达962台,并带动苏浙皖20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供应链。
江苏无锡、苏州等地聚焦关键技术“卡脖子”环节,形成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产业集群。其中,无锡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联盟联合威孚高科、鼎智智能、万迪动力等企业,推动国产化替代提速。
浙江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杭州依托阿里云、海康威视等数字巨头形成智能感知集群,并与宁波、绍兴等地的精密制造基地形成“软硬协同”效应。宇树科技的通用机器人关节模组已实现90%国产化,舜宇光学的3D视觉传感器市占率居全球前三。
安徽专注于人形机器人认知智能突破。合肥、芜湖作为省级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先导区,围绕“大脑-小脑-肢体”技术架构,依托科大讯飞、哈工大研究院等机构攻关具身智能。中科深谷研发的具身智能系统,在动态环境下的决策响应速度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0%。蚌埠则借力“中国传感谷”,推进高精度传感器研发,补足产业链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产业园区作为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发展平台,正逐步从物理载体进化为创新策源地。上海张江机器人谷目前已汇聚傅利叶智能、昂华自动化、奥朋医疗、司羿智能等一批行业标杆企业,预计 2025 年总体产业规模将达到 700 亿元,入驻核心企业 150 家,上市企业 10 家。
苏州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则规划 2027 年实现核心产业规模 150 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 300 亿元,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高地。无锡锡山产业园签约落地了年产1万台的全自动人形机器人产线,实现核心部件规模化生产。合肥包河区中国视界产业园引入零次方机器人等重点企业,研发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ZERITHZ1展现强大运动能力与多应用潜力,且算法研发、硬件及生产线集中于此,有效打通各创新环节。
产业协同:标准互联、创新协同仍待破题
尽管长三角地区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区域协同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技术标准方面,各地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差异较大,零部件兼容性较差,这不仅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还影响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效率。此外,多个城市同时规划机器人传感器产业园,招商同质化严重,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剧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妨碍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技术人才的跨省执业资质互认不足,也可能限制人才流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机器人认证标准在沪苏浙皖之间不统一,可能导致产品推广面临限制。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首先,可以依托长三角人形机器人联盟,制定《人形机器人通用技术规范》等区域性标准,建立零部件互认目录,实施“一次检测、四地通用”认证机制,统一关键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的技术标准,提高零部件兼容性,降低企业检测成本。其次,设立长三角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跨区域合作项目,建设类似无锡核心部件测试中心这样的共享试验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在此基础上,三省一市可以联合发布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开放清单,在物流、养老等领域打造示范项目,推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准入标准互认,建立“白名单”快速审批通道,打破应用场景的区域壁垒。同时,可以组建长三角机器人研究院,集中攻关具身智能、柔性驱动等关键技术,围绕减速器寿命等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强化创新协同,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澎湃新闻2025-02-17,郭颖珂、陈思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