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25:强化新旧动能转换 持续调整产业结构
2025-02-19 10:26:00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春节假期的“余温”逐渐散去,年后的青岛港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一排排巨型集装箱整齐地陈列在货轮上,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铁矿石、铝等工业制品以及新鲜果蔬,即将被送往全球各地,开启新的旅程。
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超20亿吨,稳居全国首位,山东经济的增长动力保持着强劲势头。随着2025年拉开帷幕,山东将综合施策,从提振消费活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多个维度出发,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项指标显示经济增长动能强劲
1月20日发布的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山东在过去一年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GDP总量排名位居全国第三,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全国经济成绩单的出炉,山东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其经济为何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答案则是多方面的,消费与投资的双重拉动、工业基础与制造业的强劲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024年以来,消费市场尤其是线上消费成为山东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全省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2.0%,不仅拉动了零售额增长,也稳定了整个消费市场。
“山东实体经济规模庞大,但与数字经济融合的程度并不深入。近几年,本地实体企业积极寻求网络零售升级之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升级等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一位来自山东某地级市商务局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道。
与此同时,2024年山东持续针对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其中,对农业投资增长13.7%,对制造业投资增长15.1%,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9%,对新能源领域投资增长21.3%。
“近两年来,山东对新能源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加大。以肥城打造的‘泰山锂谷’为例,其聚集了多家在锂电新能源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逐渐形成了锂电新材料产业集群,锂电池行业发展明显提速。”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道。
工业基础与制造业的强劲增长也是山东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济南大学山东物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葛金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山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数字经济撑起“半壁江山”,规模占比超过49%;海洋生产总值预计1.8万亿元左右,居全国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效,也为山东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过去,山东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传统重工业,这些行业受市场需求波动和政策影响较大,导致经济增长不稳定。近年来,山东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随着投资的不断加大,相关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上述商务局人士表示。
2025年经济航向:提振消费、加强创新、调整结构
尽管山东GDP总量在全国排名位居第三,并展现出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山东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过高、各城市发展不均衡、创新能力存在不足、人口净流出的上升等问题也为其带来了挑战。
2025年,山东经济“挑大梁”的关键是要从提振消费、强化创新驱动、调整结构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刘德军看来,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依旧是山东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山东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加大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力度,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大力创新消费场景,如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
为激发居民消费活力,2024年山东认真落实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汽车更新申请76.3万辆,带动汽车销售超千亿元。推进“消费促进年”,实施“好品山东商行天下”系列活动,省市联办促消费活动600余场。
2月12日上午,山东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在济南召开。这场会议释放了以消费拉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会议强调了实施商品消费提升、服务消费提质、新型消费跃升、农村消费挖潜、国际消费拓展“五大工程”,加快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并点名济南、青岛作为引领城市,推动境外消费回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除了加速释放内需潜力,还要积极拓展外需市场。“山东既要继续保持重工业优势,也要抓住跨境电商、绿色贸易、国际物流等新兴领域的机遇。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山东有必要增强产业链韧性,不仅要扩大进出口,还要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需求之间的联系,融入国际化市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张弛认为。
张弛强调了产业链的弹性和多元化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并指出,山东应继续增强产业链韧性,扩大出口和进口,以适应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挑战,同时推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增强全球竞争力。
例如,由东方空间技术(山东)有限公司所研发的全球运力最强的固体火箭“引力一号”,以及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例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业运营,通过创新掌握了国际贸易竞争主动权,不光促进了山东产业升级,更是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加强创新仍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条件。“山东需要积极营造真正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通过对比南方发达城市,找出差距,并着力解决落后环节,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随着山东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调整全省的产业结构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就山东全省产业结构而言,其出现了产业偏重、产业链短、科技含量低的特点。尽管山东在重卡领域仍保持较强优势,但新能源汽车整体表现不佳,乘用车领域没有自主品牌或本土企业。未来山东的产业发展还需抓住信息化这一机遇。”刘奇洪说道。
在刘奇洪看来,目前山东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近年来,山东的造船业有所发展,但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广东消费类电子、江苏集成电路“一骑绝尘”,浙江Al产业“横空出世”。总体而言,广东、江苏、浙江都拥有一批“硬核”产业,而山东的竞争力则有待提升。
2024年以来,山东持续发力调整产业结构。研究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1+5”规划政策体系,加快实施124项重大科技项目、98项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突出抓好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印发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推动有条件的市加快打造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产业示范高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2%。
关于今年的经济发展方向,刘奇洪从产业的角度建议:一是以都市圈为方向,提升城市化水平,统筹大中小城市发展,真正做强都市圈;二是在山东已有的产业基础上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同时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发展Al、海洋产业、新材料、低空经济,在新兴产业领域中寻找机会;三是布局未来产业,利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学科优势,布局未来产业;四是营造真正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
而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由于经济结构、地理位置与资源、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差异,山东全省各城市目前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挑战。
据悉,近两年山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支持聊城、菏泽深化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支持临沂、济宁、枣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等;创新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机制,实施“百县图强”计划,抓好强县产业帮扶弱县等政策措施。
2025年山东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发力?葛金田建议,一是着力深化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改革,建立协同联动“共推”机制、科创资源“共享”机制、产业体系“共建”机制、基础设施“共联”机制;二是提速县域经济发展,实施“百县图强”计划,深化县域合作,做好强县产业帮扶弱县;三是注重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比如,要完善特大城市(济南、青岛)、大城市平急两用设施(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更好服务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尽管山东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保持稳定增长,但面对当下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山东仍须持续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更加合理、高效、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同时,还要进一步促进城乡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2025-02-19,钟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