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规模2025破万亿
2025-03-18 09:50:00
字号:大 中 小
近日,在湖州召开的长三角沪办主任座谈会上,官方透露,长三角G60走廊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即将成立。这一联盟汇聚了中国低空飞行器制造领域的前30强企业中的12家,将进一步强化该地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与协同。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正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为核心,驱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据中国民航局最新产业预测,中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1.5万亿元,并有望在2035年达到3.5万亿元,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根基:长三角地区低空经济优势
长三角地区为何能在低空经济领域脱颖而出?答案在于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根据《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报告(2024)》,在全国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排名前30的城市中,长三角占据11席,凸显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产业布局看,上海已形成覆盖研发、制造、检测到商业应用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体系,尤其在eVTOL领域,集聚了全国50%的头部企业,如峰飞航空和御风未来,其中约10%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江苏则凭借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以南京为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仅成立了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还与浦口区共建了低空经济产业园,一批项目已签约落地。
创新能力是长三角的另一大亮点。G60科创走廊覆盖的9个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13.3%,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占全国13%。这一区域依托杭州、合肥、苏州等首批eVTOL试点城市的先发优势,正加速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
然而,区域间产业链协同仍有待加强。此次G60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的成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推动长三角低空经济向一体化迈进。
实践落地:低空经济赋能区域新发展
低空经济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业数据上,更在于其对区域发展的实际赋能。2025年初,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多条低空航线相继开通,展示了这一新兴产业的潜力。
以交通为例,2月20日,海门至上海浦东的双向低空载客航线正式开通,首飞成功。这条航线将原本2小时的车程缩短至43分钟,为居民和商务人士提供了高效出行选择。在物流领域,3月10日,南京江宁开发区首条低空物流航线成功试飞,采用6G无蜂窝通信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运输时间成本降低近50%,标志着低空物流的正式落地。
这些航线的开通得益于政策支持。2024年,江苏省发布《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推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联合长三角城市打造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据统计,仅过去3个月,长三角地区新增和试飞的低空载客航线已超10条,覆盖苏州、南通、合肥等地,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协同创新:破解发展瓶颈
低空经济的“长三角模式”以区域协同为核心,整合技术、产业和政策优势,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但要实现更大突破,仍需解决多个瓶颈。
首先,低空空域开放程度有限,审批流程复杂,限制了航线扩展。G60联盟可协调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和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区域壁垒。同时,长三角需科学划分空域类别,结合国际标准制定准入条件,并通过实时监测优化资源分配。
其次,区域内产业集群规模不均。安徽芜湖航空产业园产值已达400亿元,江苏苏州拥有7个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而浙江的台州空天产业平台产值仅为百亿级,整体规模较小。未来,G60联盟应优化产业分工,发挥各省市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互补格局。
最后,人才短缺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隐忧。据业内统计,无人机飞手缺口已达100万。为此,区域内高校可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航空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所言:“低空经济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新型消费模式,需要政府、企业与资本长期耐心投入。”今后,长三角能否在空域管理、产业协同和人才培养上久久为功,实现更大突破,将决定其能否真正成为全球低空经济的引领者。
(澎湃新闻2025-03-17,全晨琦、戚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