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打造人形机器人“中国标准”样本

2025-06-10 10:22:00    字号:

  在近日举行的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上,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联合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湖北五地创新中心,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互认计划。首批发布5项全国行业标准,涵盖虚实融合训练场、真机与仿真数据互认等核心环节,将优先在张江“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落地验证,并作为标准化基础设施服务各地示范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指引。这标志着长三角在全国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中率先破题。
  28.3%企业集聚:长三角凭何成标准首发地?
  长三角之所以能成为全国人形机器人标准互认的“首发阵地”,关键就在于其独具优势的产业协同基础。截至2024年9月,区域内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占全国的28.3%,产业链涵盖整机研发、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算法、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已初步形成“整机引领—核心突破—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标准互认机制的率先落地,正是这一产业体系水到渠成的结果。
  上海作为整机研发的核心引擎,拥有全国近半数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智元机器人等头部企业实现通用机器人量产,并带动超200家苏浙皖零部件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上海牵头建设“格物-致知”具身智能开发平台,吸引超5000名专家与200余家企业入驻,为产业技术标准的输出奠定了研发基础。
  浙江凭借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构建起“软硬协同”的产业体系。杭州、宁波分别主攻AI算法与精密制造,宇树科技、舜宇光学等企业在国产关节模组、3D视觉等领域实现突破。全省已形成涵盖整机、零部件、软件系统的产业集群。
  安徽在算法优化与智能控制方面持续突围。合肥依托科大讯飞等科研力量攻关具身智能;芜湖基于汽车制造基础布局机器人零部件;蚌埠则在高精度传感器领域持续补链。“大脑-小脑-肢体”一体化架构正成为安徽在全国分工中的技术标签。
  江苏则在核心部件上“攻坚克难”。无锡、苏州、南京、常州等地聚焦减速器、伺服系统、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已形成“一企带链、一链成片”的产业格局,为人形机器人走向大规模量产提供坚实支撑。
  得益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精准分工与有序协同,长三角逐步形成以上海为龙头、苏浙皖梯次支撑的区域格局,不仅加速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也为标准互认提供了现实路径。
  张江实践:打造全国标准的“样板间”
  如果说这轮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互认”计划是一次突破性协同行动,那么张江,无疑是其中起步最早、体系最完整、验证最充分的“样板间”。
  张江机器人谷集聚了90余家具身智能相关企业,形成覆盖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AI算法、系统集成等环节的“15分钟产业圈”。以此为依托,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起标准互认平台,从评估指南到训练场规范、从数据流通到安全指引,逐步构建起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百科全书”。目前,张江已陆续发布12项团体标准,覆盖90%以上的研发关键环节。
  与传统标准制定路径不同,张江以“物理载体+数字平台”双轮驱动,不断加速标准从制定到验证的闭环演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这个支持跨品牌、多场景、多模态测试的共享平台,日均测试时长超过2000小时,为标准适配和算法调优提供了高强度、高频率的验证环境。未来,训练场也将作为全国首个标准化验证基地,为各地示范区的标准对接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张江还率先提出“场景沙盒”机制,在AI+教育、康养、金融、制造等领域设置风险可控的应用测试空间。当前,已有20余个场景试点项目进入运行阶段,推动“标准测试—场景验证—批量推广”的迭代链条日益清晰。
  资本支持方面,浦东新区设立10亿元应用基金,对通过标准测试并具备推广潜力的首台套产品给予最高30%补贴。与此同时,上海具身智能产业基金也宣布启动长三角子基金,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聚集。
  在此基础上,张江逐步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形机器人“标准互认”路径:以真实应用场景推动标准迭代、以高质量数据驱动标准升级,并通过产业基金引导标准落地转化。目前,这一模式正加速向更多区域延伸。张江与合肥高新区共建的“跨区域训练场”已实现研发数据加密共享、测试流程同步,整体测试周期平均缩短30%。
  标准互认:从“小而散”到“大协同”
  长期以来,“小而散”的企业格局、资源配置分散、协作效率不高,是制约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痛点。而此次肇始于张江的行业标准互认,联动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开发平台与区域子基金,不仅打破了区域技术壁垒,也有利于产业链条在研发、制造与应用层面的分工优化。
  以上海张江为起点,长三角正加快构建“研发在上海、制造在长三角、应用面向全国”的产业链新格局。上海聚焦算法训练、数据生成、标准制定等上游环节,夯实技术根基;浙江、安徽、江苏则在核心零部件与整机集成方面形成中游支撑;各地应用端也在教育、康复、制造等领域加速场景落地。
  标准互认机制为这一分工注入制度支撑。通用开发平台推动算法、数据和仿真资源的共享协作,不仅提升研发效率,也为中小企业提供准入路径和标准化指导。整机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高效集成,加速产品迭代。
  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推广,长三角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将从区域协同迈向全国统筹,进而参与全球规则的塑造,为“中国标准”赢得更广泛的话语权。
  (澎湃新闻2025-06-09,李佳慧、奎一鸣)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