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有哪些稳就业做法值得借鉴

2024-05-29 08:38:00    字号:

  当前世界环境趋于复杂,经济内生动力不强、就业市场需求仍然不足。同时,人工智能、数字化与大数据对于行业、企业招聘以及职位也产生深刻影响。国际劳工组织2024年发布《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4年趋势》报告指出,虽然劳动力市场在经济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呈现出惊人的韧性,但受到疫情后的复苏不平衡等因素影响,2024年全球失业率将上升,不平等日益加剧。应对全球就业危机,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持续强化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
  本文通过梳理这些城市稳就业举措,发现保护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构建科创生态系统、推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升级、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援助成为有效手段,相关做法值得上海借鉴。
  一、国际大都市促进就业的主要举措
  (一)积极保护中小企业生存空间
  中小企业是“稳就业”主体,国际大都市纷纷把就业着力点放在维护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一是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优先。2021年以来,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与金融机构共批准了86亿新元的贷款,支持1.26万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91%的受益企业来自批发贸易、建筑、制造、专业服务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领域。
  二是加大支持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比例。2022年,伦敦宣布将加大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比例。伦敦市政府16个主要机构将其2022年度采购的30%交付给总部位于伦敦的中小企业,总金额为1.25亿英镑。伦敦市政府承诺将在未来5年内与伦敦中小企业签订超过13亿英镑的采购合同。
  三是为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供给。2022年3月,纽约市政府发布《重建、更新、重塑:纽约市经济复苏蓝图》计划,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主要包括:简化检查手续,改革许可等要求,以及启动中小企业机会基金等。伦敦市政府在2021年推出了“伦敦小型企业网络计划”,帮助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经营和升级相关技术,针对缺乏资源的创业企业提供商业顾问和咨询服务。
  (二)构建科创生态系统,打造就业蓄水池
  一是打造科技生态系统,实现科技产业对于整个城市就业的带动。纽约州审计署公报显示,2023年5月,纽约已恢复99%因疫情失去的工作岗位。疫情以来,硅巷正在取代华尔街成为纽约新的就业引擎。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数据显示,纽约科技产业中每增加1个工作岗位,城市经济中就能增加4.18个工作岗位。科技产业为纽约创造了29.1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另外又带动了92.5万个间接就业岗位,总共121.6万个工作岗位占到了纽约市劳动力总数的20%。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媒体、大健康、绿色经济,开辟就业新赛道。绿色经济领域,2021年起,伦敦市政府拨款980亿英镑用于城市的低碳改造,累计创造出1.2万个新的就业机会。2021年起,纽约依托生命科学湾建立、引入新投资和扶持创业型企业成长等方式,积极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为纽约增加了2000多家公司,创造了4万个工作岗位。数字经济领域,纽约不断加强城市数字媒体投资,通过新建和翻新100万平方英尺的影视创造空间等方式支持产业复苏。2021年到2022年,纽约数字媒体领域的就业人数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其中内容生产的从业人员(如表演艺术就业人员)增速最快。
  (三)推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升级促就业
  一是中心城区社区改造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能级。2021年,纽约推行了510亿美元的曼哈顿社区重建项目,同时更新机场、铁路和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预计将带来超过4万个就业机会,产生400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2022年,伦敦为东伦敦皇家码头提供2.33亿英镑的资金,加快该区域的重建和开发,该项基础设施建设和2022年已经通车的伊丽莎白地铁线相辅相成,伦敦市政府将同时搬迁至皇家码头,预计将提供超过6万个工作岗位。
  二是依托重大功能性项目落地,推动城市更新与就业拉动。巴黎借助2024年奥运会举办契机,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拟增加78300份职位要提供给奥运的相关组织人员;拟提供11700份职业给建设领域,承包为奥运筹备的各项基建;提供数万份职业用于安保领域。
  (四)多方联动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是依托政企校三方合作,创造更多的实习和培训机会。2020年,新加坡政府推出“新心相连”就业计划,新加坡政府和持续教育与培训中心、大学等机构合作,为求职者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该计划提供涉及制造业、餐饮业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的40门课程,为学员提供3到12个月的培训以及工作或项目实习机会。在培训期间,参加者每月将获得政府培训补贴,覆盖95%的学费,该计划累计资助8000个培训岗位。
  二是鼓励高校建立职业导师制度和完善校友会就业推荐机制。2020年,纽约市立大学等相关院校相继建立了职业导师项目,邀请具有资深从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注入新动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构建了超过35万人的校友社区,校友社区可以提供丰富的职场资源和招聘信息,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公司HR沟通机会。
  (五)多措并举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
  一是通过税收抵免、工资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对各类人群的招聘。纽约政府发布工作机会税收抵免(简称“WOTC”)及工人(残疾人)就业税收抵免(简称“WETC”)政策,对雇佣特定人群的公司提供不同额度的税收抵免。
  二是为特殊人群创造工作交流机会并提供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2021年,伦敦成立了3200万英镑的“所有人共享好工作”基金,通过资助39个技能培训组织,帮助低收入和失业人员掌握数字与绿色产业、医疗与社会保健以及创意和文化产业等行业所需工作技能,促进低收入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二、上海应充分借鉴相关经验,持续加大稳就业力度
  (一)优化提升上海市“稳就业18条”政策效能
  一是提高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扩大政策影响面。发挥“随申办”等平台优势,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让更多的就业困难人群或就业机会相对偏小的人群知晓该项政策,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是建立完善的政策跟踪监管机制,建立有效的政策评估体系。对该项政策的实效性进行季度性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动态优化。
  三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根据就业需求和市场变化,加强针对性,建立更为灵活、科学的政策支持模式。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企业、不同行业提供差异化、量身定制的政策支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推出系列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岗就业
  一是务实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建议在普惠型稳岗政策基础上继续推出“两个百亿”级支持计划:百亿元中小企业社保降费、就业补贴、稳岗返还等,发放百亿级沪岗贷、富民创业贷,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扩大政策适用范围至企业以外的、存在雇佣关系的社会团体、社会服务组织、个体工商户等。
  二是优化服务、提升服务质效。建立中小企业诉求的快速响应机制,形成政策制定、推广落地、修订完善政策闭环。
  (三)围绕科技回归都市方向打造就业新高地
  一是依托科创中心建设,构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发挥城市中的存量空间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场景赋能,培育各具特色的科技产业场景和科技生活服务场景,在满足人才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科技产业生态的外部性为更广大的市民群体所共享。
  二是依托未来行业新赛道,实施就业扩容。围绕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这五大方向就业扩容,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促进市、区、开发区(特色园区)联动,凝聚多方合力,共同开创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四)加快建设新一轮基础设施拉动就业内需
  一是以五大新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重点地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为抓手,实施“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基础设施升级建设行动,创造就业增量。
  二是有力加大城市更新进程,围绕“就业-居住-服务”一体化,探索促进城市功能优化、民生保障、就业提升和风貌保护协同机制,逐步实现高品质就业之路。
  (五)打好“组合拳”助力大学生走稳就业路
  一是积极探索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推进以智能算法为基础的供需对接、信息推送、动态检测、跟踪反馈等服务,降低双向搜索对接成本。二是打造职业导师平台网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将在沪64所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和专家指导团资源进行整合,搭建线上线下就业规划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支撑。
  (六)不断加强职业培训和重点领域就业帮扶
  一是建立多方参与的职业培训生态系统。借鉴新加坡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注:201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与新加坡未来技能委员会共同发起、成立了新加坡首个国家工作场所学习卓越中心(NACE)。该中心以帮助中小企业培训员工职业技能为目的,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过去五年里,项目已经帮助1500家本土公司(其中70%是中小企业)开展了结构化培训。],建立上海工作场所学习中心,发布城市工作场所学习认证方案。该学习认证方案主要面向企业,系统地分析中小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缩小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帮助企业营造有利于职场学习的文化环境。
  二是构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体系。一方面,健全帮扶台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生活困难人员,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支持。对从事灵活就业的困难群众,给予社保补贴。与此同时,建立发现认定、动态管理、分类帮扶、跟踪回访工作机制,为困难人员制定“一对一”的帮扶方案。
  (澎湃新闻2024-05-28,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乾之)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