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2025-02-18 10:49:00    字号:

  编者按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多地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阅读提示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5》指出,城市群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上呈现多样性,长三角城市群在前100名城市中占据15席,显示出其强大的整体实力。在东北地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推动辽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东北振兴的关键。东北地区在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上具备战略区位、丰富资源、深厚工业基础和强大教育科研实力等优势。报告强调,辽宁应聚焦航空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实施“补链、延链、升链、建链”策略,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强调,数字新质生产力将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报告提出,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模式。此外,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5》:各城市群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呈现多样性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日前发布《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对城市的影响因素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验证了不同要素集聚水平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同时,《报告》还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城市韧性之间的相关性,为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报告》指出,在新质生产力排名前100的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共有26个城市脱颖而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占据了15席,展现出较强的整体实力。珠三角城市群平均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显示出其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同时,在排名前20的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均有城市入围,并呈现出不同的集聚特征,这体现了各城市群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报告》还重点关注了京津冀地区及北京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历程。京津冀地区近五年来的发展情况呈现出内部差异。2024年,北京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位居首位,天津市紧随其后,而河北省各地市相对较低。值得一提的是,廊坊市等部分城市在五年间的排名进步显著,显示出这些城市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上的强劲动力和潜力。北京市历年发展水平呈现稳健上升趋势,2010年—2018年平稳增长,2019年实现显著跃迁,2020—2024年则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小幅波动,展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推动辽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策略研究报告》: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需要新质生产力引领
  国网辽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和人民数据研究院联合编制的《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推动辽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策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当前,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东北振兴的关键发力点。《报告》认为,东北地区在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上,拥有战略区位突出、自然资源丰饶、工业底蕴深厚、教育科研实力强等优势。此外,新质生产力的破题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东北维护“五大安全”,须有“新质”护航;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向“新质”要新;三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落地,需要“新质”引领。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报告》深入剖析了辽宁航空产业、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化工及钢铁等行业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梳理呈现各行业的发展态势。当前,辽宁实施“补链、延链、升链、建链”策略,聚焦四大万亿级产业及多个产业集群,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强化沈阳、大连“双核”引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对比辽宁、安徽、湖北、河北、河南、山西六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规划与布局,辽宁应在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化、错位发展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报告》在建议部分提出,在探索辽宁能源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路径中,两大核心举措尤为关键。首要之举在于,依据辽宁能源领域的技术禀赋、发展现状及应用需求,构建一套集基础性、前瞻性与颠覆性技术于一体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其次,优化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加速氢能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以促进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全面升级。同时,还需匹配全社会电力需求与新能源发电供给,确保能源结构转型的平稳过渡。
  《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数字新质生产力将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联合发布了《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据悉,《报告》由总报告、专题报告、战略报告3个部分共9篇报告组成。
  总报告梳理了2023年北京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进展、基本成效与困难挑战,以高质量发展内涵为理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基于效率、效益、效益协同三维逻辑,从经济、社会、生态、创新、文化、治理6个维度构建共7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了2013年—2022年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比较分析了2022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50强的发展水平与相对优势。
  战略报告的主题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前瞻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在新时期的重要议题,战略报告从创新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要义、核心要素和创新发展路径,提出了北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战略,从制度视角明确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困难挑战和对策建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要把握的若干关系。
  《报告》指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培育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创新驱动的高效率发展模式。还能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电机、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另一方面,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促进首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速推动未来产业优化布局,打造“专精特新”企业优先发展战略,督促平台经济竞合发展、合作共赢,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构建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
   
  多领域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阅读提示
  依托前沿技术与创新机制,当前多领域持续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近期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指出,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领”人才正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预计到2035年,“紫领”人才的需求将超过3100万人。报告还强调,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发展,“紫领”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应得到提升,建议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24新质生产力趋势与实践研报》则总结了工业企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十大特征与趋势,包括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数实融合、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等,显示出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德勤中国发布的《2024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及明日之星报告》指出,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面临着来自人才、资金、市场接受度、数据等多方面的挑战,但在当前智能时代,企业需处理好短期盈利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同时加强AI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应用。
   
  《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紫领”人才正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的排头兵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日前发布《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紫领”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特殊职业群体,他们在智能制造业企业担任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领”人才正在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的“排头兵”。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和智能制造业蓬勃发展,未来十年“紫领”人才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或超3100万人。《报告》还预测,“紫领”职位对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将从2022年的28%增至2035年的57%。
  《报告》提出,“紫领”人才通常具备多个典型特征,包括以生产一线为主要工作场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并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随着人机时代加速到来,作为兼具管理创新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交叉型”人才,“紫领”群体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和抗冲击力,难以被自动化取代。相反,AI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赋能,将进一步巩固“紫领”在智能化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国内制造业领域对“紫领”人才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大力培育“紫领”人才,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的必然之举。要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与人才链的融合,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推动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提升“紫领”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吸引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要重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紫领”人才提供实践锻炼和技能提升的机会。
  《2024新质生产力趋势与实践研报》:工业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呈现十大特征与趋势
  日前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发布了《2024新质生产力趋势与实践研报》。《2024新质生产力趋势与实践研报》总结了工业和信息化企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呈现的十大特征与趋势。
  具体来看,十大特征与趋势可总结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数实融合呈加速趋势;工业企业梯度培育发展政策作用正在加快释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呈加速趋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呈加速趋势;包括重大技术装备在内的各类劳动资料加快迭代升级,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呈加速趋势;工业创新包括颠覆性创新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新场景,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呈加速趋势。
  十大特征与趋势还包括生产组织方式加快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呈加速趋势;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新中心加快成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呈加速趋势;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内化于企业管理体系,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呈加速趋势;一批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不断磨砺工匠精神,追求价值创造和对股东及社会的回报,中国资本市场的源头净化呈加速趋势;一批新型全球化企业家加快“出海”,“中国制造”国际化呈加速趋势。
  《2024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及明日之星报告》: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面临多方面挑战
  德勤中国日前发布了《2024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及明日之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三年累计营收增长率的平均值为588%,相比2023年有所下降。在营收规模上,收入在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数量增长较快,占比达到30%,高于去年的24%。从地域分布上,北、广、深的集中度达到70%。
  报告显示,在行业分布上,生命科学领域在近三年内的比重逐年攀升,达到了36%的占比,这一增长使其首次超越了软件行业与硬件行业,位居榜首。中国50强企业涉及的二级领域广泛,呈现多元化格局,这主要是因为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其在芯片研发、智能驾驶、医疗诊断、智能制造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部署与应用。
  德勤中国高成长项目全国主管合伙人赵锦东介绍,科技企业持续重视研发,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断提高,超过半数的企业都选择投入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中。同时,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也成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所选择的热门领域。
  “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面临着来自人才、资金、市场接受度、数据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还需要考虑短期盈利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赵锦东表示,企业要加强AI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积极推进AI大模型在业务场景下的深度应用,做到“逐新求质”。在当前智能时代,企业要做好AI战略布局并实施创新商业模式,利用数字化底座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加强研发和创新生态建设。同时还可以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在全球视野下,凭借高质量“走出去”。
  (《中国经济时报》2025-02-18,孙兆)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