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7个重点领域诞生记

2025-02-25 10:13:00    字号:

  当春日的种子刚发芽,就要判断它在秋日里会长成什么模样,这是一件挺难的事。
  《中国发展报告2024》“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认识”课题组迎难而上,要从若干种子里找到哪些未来有可能结出累累硕果。
  这份历时7个多月完成的研究报告,凝聚着课题组对近年来集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业态及其未来趋势的深度思考。这份研究报告试图以未来产业7个重点领域为桥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寻找未来5—1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未来产业7个重点领域的种子如何从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研究报告的背后,是课题组对中国产业创新之路的持续探索。
  为什么是7个重点领域
  从未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未来材料、低碳能源、生命健康到未来空间,《中国发展报告2024》之“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认识”专题报告瞄准7个未来产业,认为它们是中国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从增长空间最大的未来智能,到产业规模增长空间有可能相对较小的量子信息,我们寻找的未来产业,既有最具规模增长潜力的产业,也有战略性明显很强的产业。整体看,我们选择的产业要综合考虑经济成长性和技术战略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田杰棠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研究成果汇集了课题组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后的深度思考。
  产业经济研究部是“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认识”专题报告编撰的牵头部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部(所)中,产业经济研究部承担着研究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责任。
  最近几年,产业创新发展一直是产业经济研究部的研究重点之一。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特性比较强的产业,而未来产业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着力点。”田杰棠说,未来产业普遍具有在不断演进中持续创新的特征,我国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就是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经过7个多月的研究,“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认识”专题报告最终聚焦了7个重点领域、23个细分方向。这些细分方向只占到课题组接触过的产业方向中的1/3左右,其中八成左右的产业方向业内有较多共识,还有两成左右的产业方向业内存在一些认识分歧。
  田杰棠表示,课题组对7个重点领域分别配备了专题负责人,专题负责人提出想法,再集体讨论,争议特别大的部分就放弃。“但未来产业是创新性很强的产业,课题研究要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所以在选择领域和方向中也要有相对新的和超前的,比如一些颠覆性技术催生的新产业。”
  未来产业7个重点领域在若干次争议和讨论中诞生了。
  按照课题组的定义,未来产业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催生,目前尚处在技术突破关键期或商业化探索导入期,未来5—10年内具备较大增长潜力或较强战略性影响的新产业形态。
  寻找最大公约数
  从一群种子中找到最具增长潜力的那部分很难,从各领域中寻找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最大公约数更难。
  “传统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根基,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寻找到有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领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点,既有全局意义,又有战略意义。”田杰棠说。
  为了能够全面掌握业内真实信息,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实地走访,调研对象包括国内很多高校院所的实验室以及一些知名企业的研究部门,研究人员还与多位高水平技术专家座谈,前后共计逾40次调研和座谈。
  课题组成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课题组需要全面研究未来产业的现状和未来,7个重点领域、23个细分方向的研究工作量非常大,需要收集整理国内外现有的关于未来产业的大部分书籍和研究报告,国内外关于发展未来产业的最新政策,为此,课题组邀请数十名访问学者和研究助理参与并长期跟踪相关问题。
  “基于国内外专业机构的预判,我们再作综合研判,形成研究报告,报告里对产业领域的判断主要从经济和战略角度出发,同时关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希望通过科技界和产业界之间的碰撞寻找到双方的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田杰棠说。
  在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大多专注于某个方向,各方观点争议不断,课题组需要深度整合内外部认识和观点,先将关注点发散到众多相关领域,然后再归拢分析。
  这只是第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在于找到能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起来的部分。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起来都是难题,课题组要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融合能力。
  课题组多位成员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坦言,未来产业相比传统产业,研究比较少,要预测产业未来的成长路径和周期,判断产业的规模和带动的经济体量,是否能够成长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能力挑战很大。
  有挑战就有前进的动力。
  课题组成员站在全局的视角,精细地评估每一颗种子的成长空间,用风险投资者的思维去寻找具备潜力的未来产业。
  田杰棠说,产业经济研究既要有宏观视角,也要有产业视角,在这项研究中还要有创新视角和工程技术视角,研究人员既要考虑如何把技术转化为经济,还要有商业化阶段意识,提出的对策建议要能增加未来产业核心要素高质量供给,拓展未来产业应用场景。
  课题组认为,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是重塑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格局的“胜负手”,也是吸引国际顶尖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吸铁石”。我国要以开放的心态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和顶尖人才,让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田杰棠说,我国向未来产业加大投入的总体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坚持下去一定会产生效益,但不同领域的发展会有快有慢、有得有失,具体发展方向上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未来如何发展
  未来产业的7颗种子能在夏日里开出多大的花?在秋日里结出多大的果实?
  按照课题组的初步估算,2030年,中国未来产业7个重点领域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约10万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未来智能可能达到5万亿元,量子信息将达到3000亿元,未来网络将达到6000亿元,未来材料有望达到1.2万亿元,低碳能源有望达到1.6万亿元,生命健康可能达到5000亿元,未来空间可能突破8000亿元。
  “这项专题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判断未来产业规模,使用的测算方法要与国内外已有的方法和结果进行比较,避免在产业规模的量级上出现大的偏差,当然也很难避免偏差。”田杰棠说,课题组不只是筛选出具备增长空间的产业领域,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估算出这些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
  产业经济研究部王明辉、赵勇、周毅、路倩等研究骨干打响了攻坚战。
  课题组对未来产业的研究覆盖科学、技术到产业的全链条,尤其是在研究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上,需要考虑如何打通从科学、技术到产业的全链条,同时区分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同部门的作用。
  2023年,产业经济研究部就已经开始专注于新赛道研究,这为2024年未来产业的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未来产业课题研究是在新赛道相关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很多研究结论是基于之前新赛道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研究骨干对各重点产业领域的长期跟踪。
  课题组建议,未来产业创新属性强、潜力巨大,但同时研发投入大、商业化周期长,并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加强研发支持、鼓励风险投资、培养高水平人才、完善产业生态网络、开拓应用场景及优化新业态等多种方式,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共同推动未来产业持续发展。
  田杰棠坦言,研究中也有一些遗憾,比如对工程技术细节的理解还有提升空间,对产业规模预测的精确度还可以提高,但是从当时的条件看,课题组做到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未来要加速研究成果迭代。
  春日的种子已经发芽,它会经历风雨,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课题组认为,当下能做的是,帮助营造适合种子成长的环境,让找出来的7颗种子,能够开最大的花、结最大的果实。
  (《中国经济时报》2025-02-25,张一鸣)
   
  附:
  对中国未来产业 发展的认识——摘自《中国发展报告2024》之“对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认识”专题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催生,目前尚处于技术突破关键期或商业化探索导入期,未来5—10年内具备较大增长潜力或较强战略性影响的新产业形态。
  从近年来集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及其未来趋势出发,基于技术颠覆性、产业战略性、辐射带动能力和潜在经济社会效应等衡量指标,借鉴发达国家未来产业布局,结合中国战略需求与产业基础,我们遴选出未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未来材料、低碳能源、生命健康、未来空间等值得关注的重点发展领域,以及这些领域内的一些热点新技术和新业态。综合国内外智库的数据预测,结合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和专家的判断,初步估算,2030年中国未来产业7大重点领域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约10万亿元。当然,各领域技术演进方向存在不确定性,今后可能继续涌现出更多的未来产业新赛道,重点领域和热点方向还会根据技术发展变化情况动态调整。
  未来智能:未来智能正处于技术快速迭代和产业深度融合阶段,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和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将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将会带动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元宇宙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元。
  量子信息:量子信息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与传感等。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0亿元。
  未来网络:未来网络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形态,包括卫星互联网、6G等。当前卫星互联网、6G分别处于导入期和萌芽期,其他未来网络技术尚处于研发探索期。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6000亿元。
  未来材料:未来材料是改变产品基本性能和生产方式的基础,热点方向包括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未来新能源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等。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元。
  低碳能源:绿色能源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氢能、先进核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元,支撑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
  生命健康:生命科学是比肩人工智能、可能带来颠覆性创新的重要科技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包括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目前分别处于商业化初期和临床试验阶段,未来5—10年将进入规模化增长阶段,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
  未来空间:未来空间是人类探索新兴领域的前沿,重点发展方向包括载人低空飞行、深空深地深海探索、极地开发等。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0亿元。
  未来产业创新属性强、潜力巨大,但同时研发投入大、商业化周期长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通过加强研发支持、鼓励风险投资、培养高水平人才、完善产业生态网络、开拓应用场景以及优化新业态治理等多种方式,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共同推动未来产业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2025-02-25)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