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关键在于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2025-03-17 08:49:00    字号:

  刚刚闭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也是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各地都在抓紧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未来产业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偏差,有的甚至不明要义,不得要领。深刻理解未来产业发展的“两个特征”和“一个关键”,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产业具有两大明显特征。
  第一,未来产业多源自原始性颠覆性创新,创新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基于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生成了科技前沿的颠覆性创新技术,通过创业转化为未来产业,但由于核心技术具有独创性和更替的加速,其产品占据市场制高点且遵循“胜者通吃”规律,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下,必须持续保持创新领先才能支撑驱动产业发展壮大、处于不败之地。
  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学科交叉、体系化突破,形成颠覆性创新成果群体突破和快速转化,正是未来产业生成和发展的难得机遇期,Al等数智技术、量子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空天科技等,都是未来产业密集发展的热门领域。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是未来产业发展之魂,起着不可取代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未来产业遵循爆炸性成长和集成式生长规律,要有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的强力驱动。
  从上世纪的英特尔、微软、谷歌、华为、苹果,到今天的英伟达、OpenAI、DeepSeek等产业龙头,都是从小微的初创企业到一定时期爆发式增长,占据主要市场,成长为新兴主导产业。但其成长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本的注入才能提供强大驱动力,而规范的市场秩序是健康发展的保障。未来产业还具有集群式生长特性,呈现雁阵型结构,围绕龙头企业,沿产业链大批配套企业快速生长壮大,激烈竞争导致链主更替常有发生,这也使得产业发展充满活力。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产品向现有产业的渗透辐射,带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自身拓展了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也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换代。
  毫无疑问,政府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关键是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包容、以市场为主导、创新资源和要素互动融合的社会系统,包括科研生态、人才成长生态、创新创业社会生态、创新文化、政策和法治生态、善治的政务生态等。优良创新生态有利于聚集人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潜能,是催生新质生产力及未来产业的沃土和适宜气候,决定着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的数量质量和转化成未来产业的效率。它具有“从聚集到聚变”的效能,即各种创新资源聚集融合,产生聚变效应产出创新成果、培育成长未来产业的功能。政府切记减少直接干预创新创业和产业培育发展,履行好组织支持营造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的主责。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可以实现无中生有,形成竞相创新创业热潮,聚集国际优秀人才等创新资源,成长出大批科技龙头企业及独角兽、瞪羚等企业集群。
  美国硅谷原来是一片不毛之地,上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了像微软、谷歌、英伟达这些世界性的龙头企业。我国深圳也是在原有创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涌现出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华大基因等一批国际高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及大批独角兽、“小巨人”企业,聚集了大批一流大学、科研基地,这得益于开放包容的优质创新环境。营造未来产业培育壮大的优良创新生态,一定也是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中国经济时报》2025-03-17,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书记 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