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有所养” 遍及乡村大地

2024-06-19 02:01:00    字号:

  在我国老龄化群体规模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的特征之下,城乡老龄化群体也表现出了差异化特征。其中,农村地区老龄群体在多项老龄化指标上表现更加突出,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补齐农村地区老龄化“短板”。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确保“老有所养”更是城乡居民的共同期待。其中,谱写农村地区应对老龄化新篇章正迎来重要机遇和全新契机。
  日前,我国首次在全国层面专门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进行了总体性、系统性部署。根据民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未来我国县域统筹、城乡协调、符合乡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不仅是顺应老龄化趋势的客观需要,更是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之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在满足农村老龄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上,不遗余力地促成了城乡一体化推进的一致步调。而之所以国家层面首次专门聚焦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出台政策,客观上也表明了农村地区应对老龄化的紧迫现状,补齐“短板”刻不容缓。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老龄化群体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的特征之下,城乡老龄化群体也表现出了差异化特征,其中,农村地区老龄群体在多项老龄化指标上表现更加突出。
  首先是规模大、占比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从全国范围看,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为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
  其次是老龄化特征明显。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年龄结构、空巢率、健康状况等指标均较城镇更加严峻,在经济收入水平和养老服务费用承受能力等方面均与城镇差距较大,许多地方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老年农民工返乡现象比较突出,城乡老龄化差距正在不断拉大,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形势更紧迫。
  基于此种现状,尽快遏制城乡养老服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迫在眉睫。而想要确保“老有所养”遍及乡村大地,则必须在明确目标、重要任务和工作机制上做好文章。
  《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省域内总体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率不低于60%。
  为实现上述目标,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拓展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功能、增加村级养老服务点、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一系列任务部署缺一不可。其间,确保形成行之有效的落实机制是保证事半功倍的关键。
  在着重强调“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激发村集体和村民发展养老服务内生动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意见》还提出了健全中央统筹、部门协同、省负总责、市县乡村分级抓落实的推进机制。这无疑抓住了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加快发展的“牛鼻子”,也必将对后续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人口流动与配置、加大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以及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等形成有效工作指引,进而为彻底破解城乡老龄化差异贡献关键支持。
  毕竟,有效推动城乡老龄化差异持续缩小,补齐“短板”,弥合“割裂”,不仅事关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社会福祉等一系列民生保障,亦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意见》秉承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政策引导的目标任务,必将积极促成农村养老服务培育“加速跑”,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2024-06-19,李海楠)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