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未来中国高龄老人破亿,医疗健康、社会保障如何跟上?

2024-07-12 05:02:00    字号:

  WHO官员认为,各个国家都要在医疗健康、社会保障和公共政策等方面创新和改革,让老年人享受健康、活跃、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中国是全球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50年,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增至1.5亿,四倍于当前水平。
  在7月4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八届全球智库峰会上,与会专家就如何实现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展开探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许颖给出一组数据:2020年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3570万人,预计到2035年高龄老人将接近8000万,到2050年会达到1.49亿。
  老龄化是全球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前驻华代表施贺德在发言中说,预计到2050年,欧洲社会的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30%左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这不只是对中国的挑战。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核心的问题,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培安在会上表示。(参见财新网《王培安: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核心问题》)
  WHO驻华代表处国家项目官员杨睿侃补充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老龄化的定义已经扩展到健康之外,其定义是发展和保持老年人的功能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充分享受福祉。"功能能力"不是指老年人的听力、视觉、生命体征,而是指老年人能够与自己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继续开展日常活动,保持社交,继续为社区和家庭作出贡献的能力。
  若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系统性改革。施贺德认为,老龄化问题是几代人的问题,不是五年、十年,而是二十五年。解决方案也应当是长期的,必须全局性的重新构建卫生健康体系,作出前瞻性规划。
  "各个国家都要在医疗健康、社会保障和公共政策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让老年人享受健康、活跃、有尊严的老年生活。"杨睿侃说。
  卫生系统亟待转型
  卫生系统首先要做出改变。专家认为,健康老龄化从出生就要开始,环境、饮食、烟草控制都要有所改善;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癌症治疗方面,都还要更进一步,健康管理、疫苗接种、创新药研发都至关重要。
  国家健康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甘戈说,老年人是慢病患病率最高的人群,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慢病的患病率超过78%,因此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有专门的设置,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健康管理服务。
  他同时指出,老年人不仅是传染病易感人群,而且通常多病共患,一旦感染传染病,即便只是流感,也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急性传染病的预防和疫苗接种对于维护老年人的健康也至关重要。以流感为例,2013~2016年,北京市接种流感疫苗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统患病的死亡风险下降了34%,直接医疗费用下降了9%,因心血管病住院的死亡风险下降了15%,再入院风险下降了19%,直接费用下降了11%。
  施贺德特别提到要重视癌症防治,作为疾病之王,癌症发病率不断提高,这不只是因为人均寿命延长,也由于人们在致癌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越来越长。
  "要确保医疗科技进展能够变成创新药物。"他说,如果我们以过去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开展跨境临床试验,就能让药物开发到患者享有缩短两三年时间,这可以惠及所有人。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管什么国家都陷入了陷阱,把数据安全置于健康之上,我们必须跳出这些陷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更长远看,杨睿侃认为,作为未来面向未来的卫生服务体系,应该在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还比较稳定、各种水平功能还比较高的阶段,尽早采取措施,保持和维持个体的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功能能力的下降或者丧失。
  这需要卫生体系的转型。杨睿侃表示,在慢病管理基础上,要加强卫生体系工作人员评估老年人整体功能的能力,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和护理支持计划,社会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自我照护的技能培训,不只是为了让老人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更多的是通过这些手段培养老人的自我认可和独立生活的信心。
  长期照护体系尚待完善
  面向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体系建设也需要加快步伐。"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乃至深度老龄化社会,照护可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副理事长、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大卫说。(参见财新周刊《上亿失能老人缺乏照护 供需失衡难题待解》)
  杨睿侃补充说,所有老年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一定会有一个阶段需要别人的帮助支持,进行日常的活动,包括穿衣、吃饭、走路、洗澡等等。中国也有数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失能老人数量会到1亿左右,目前大多数老人都由配偶、子女或家庭成员照料,照料人中80%都是由女性来承担照料工作。
  在她看来,这将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照料人员专业性不足,老年人不能得到充分、有质量的照料服务。二是照料人本身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和体力压力,很多还有能力从事生产、工作的人,因为家庭照护的压力不得已放弃有偿劳动,转而从事无偿照护劳动,对中国现在人口形势下劳动力的流失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对国家的整体经济表现也会产生影响。此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发展较为完善的长期照护体系。
  张大卫同样强调,长期照护体系的建设已是刻不容缓,长期护理险等保障体系建设步伐还比较慢,"健康照护问题已经十几年了,但是它的有效解决还没有破题。"(参见财新周刊《照护4500万失能老人谁买单?》)
  杨睿侃认为,这需要卫生和社会服务部门之间的配合,家庭、社区养老护理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配合,也需要预防、医疗救治、康养、安宁疗护等服务之间的协同,才能为老人提供有质量、及时的护理,这对整个国家和每个家庭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财新网2024-07-10,许雯)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