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重塑县域医疗生态

2025-02-19 10:25:00    字号: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核心理念,在于最大化发挥县域内医疗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及有序就医的新秩序。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在全国2188个县推进。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表示,按照相关规划,到2025年底,90%以上的县域医共体将达到紧密型标准,到2027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
  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截至目前,各地积极建设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大力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为基层配备必要的数字设备设施,医联体影像中心已覆盖全国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推动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结果共享互认。全国近90%的县实现县级医院派驻人员至乡镇卫生院全覆盖,近80%的村卫生室纳入了医保定点,进一步方便居民看病报销。
  可以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正在切实改变县域医疗生态。随着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日益凸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持续推进所带来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还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对化解城乡之间、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资源配置存在的不合理与不平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核心理念,在于最大化发挥县域内医疗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及有序就医的新秩序。
  一方面,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效正在显现。在过去,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则门可罗雀。医共体的建设打破了这一僵局,通过整合县域内的医疗资源,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上下转诊通道,使得患者能够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得到精准对接和连续治疗。这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减轻了上级医院的压力,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另一方面,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也在持续提升。通过医共体建设,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通过专家派驻、专科共建、临床带教等方式,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医共体还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使得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等新型服务模式得以在基层落地生根。这不仅方便了群众就医,还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医生的专业技能。
  此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使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更加有的放矢。分级诊疗目的在于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实现患者有序就医。县域医共体建设使得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患者可以根据病情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动。这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也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亲密队友”。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医共体通过总额预算、结余留用等激励机制,引导医疗服务向成本效益更高的方向发展,既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又提高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诚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持续推进对医疗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县域医疗生态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理由相信,未来,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将更加高效、优质、可持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中国经济时报》2025-02-19,李海楠)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