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算法”优势缓解青年就业压力

2025-03-04 08:29:00    字号:

  青年就业问题是关乎民生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城市产业集中、资源集聚、各类发展设施完善,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2022年,共青团中央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并在全国56个城市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截至2024年初,我国已经有超过200个地级市、500个县级市明确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目标,通过聚焦青年群体,不断优化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不仅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缓解青年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国家统计局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岁—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7%,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仍处高位。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1179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毕业生涌入城市求职,使得城市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加剧,就业竞争越发激烈。与此同时,我国城市产业快速升级转型,传统岗位不断减少,新兴产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大幅提高,也使得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新时代顺应青年人才成长规律,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未来,应更加充分地发挥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算法”优势,丰富青年就业机会,减轻青年就业负担,激发青年就业潜能,全方位、多层次缓解青年就业压力。
  做好“加法”:拓展青年就业岗位
  缓解青年就业压力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广开就业渠道,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从目前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实践来看,尽管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各异,但均首先强调“以业引人”“以产聚人”,通过锚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做好就业“增量”、促进青年就业岗位的多元化创造条件。例如,杭州、合肥等城市,对与青年群体知识技能结构高度契合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消费等产业精准培育,带动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电商运营等岗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青年人才投身其中,展现出青年发展型城市在产业升级驱动青年就业方面的强大效能。
  缓解青年就业压力,需要进一步做好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加法”。一是以产业升级拓展就业岗位。充分利用青年发展型城市在资源整合、政策引导方面的有利条件,借助高能级企业、平台、项目的集聚效应,激活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扩大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就业容量大的经营主体规模。通过提升城市产业对青年就业的吸纳能力,提升青年就业岗位承载力,稳定并增加高品质青年就业岗位。二是搭建青年适岗化培训体系。由城市政府牵头,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和当前青年群体就业诉求,开发定制化的培训课程,增强青年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三是强化青年就业供需对接。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实现青年人才培养与城市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城市青年人才对接平台,实时更新就业岗位和人才信息,定期举办各类招聘会和行业人才交流会,不断提高青年就业的精准匹配度。
  做好“减法”:降低青年就业成本
  青年于城市的就业选择,本质上是基于个人和家庭“成本—收益”的理性权衡。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核心优势之一,就在于其明确提出“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发展理念,能够主动且精准地对接青年发展需求,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青年提供可负担的住房、优质的教育、可靠的医疗等条件,有效减少青年的“营生”支出,减轻青年的就业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例如,珠海、淄博等城市,立足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通过新建或改造既有房屋,打造覆盖城市主要产业园区、人才市场、交通枢纽的“青年人才驿站”,为青年求职者提供免费住宿,满足青年求职期间的短期住宿需求,就是发挥青年发展型城市“减法”优势的具体举措。
  缓解青年就业压力,需要进一步做好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减法”。一是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推广城市青年驿站等青年居住服务模式,在城市优质地段筹建青年人才公寓。同时,针对青年“买不起房”“租不到好房”的困境,完善“配租+配售”的住房保障体系,形成公租房“兜底”、保障性租赁住房“过渡”、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安居”的格局,满足青年不同阶段住房需求,实现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有序衔接。二是协同推进儿童友好型和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托育、养老等家庭因素对青年就业成本和城市归属感具有直接影响。应在推动青年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协同推进儿童和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支持各类托育机构提供全日制、半日制、临时托管等丰富多样的托幼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减轻青年的家庭负担。三是加快空间场景适青化改造。针对青年群体普遍面临的职住分离问题,联动中心城区更新与新区建设,优化产业和居住空间资源配置,建设青年友好型小区、社区、街区、园区,减少青年工作通勤时间,营造多元化理想生活场景,充分满足青年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求。
  做好“乘法”:营造青年就业生态
  良好的就业生态,对于改善青年就业环境、激发青年就业潜能与活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产生就业与发展的倍增效应。青年发展型城市不仅要重视短期青年适岗就业问题,更要关注青年长期成长成才。各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也表明,通过紧密结合青年群体就业需求和特点,健全青年职业发展支持体系,营造热爱学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知识共享、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为青年提供丰富的学习、发展和价值实现机会,能够显著增强青年对城市的认同感,有效推动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和协同发展。例如,成都、嘉兴等城市,建立了“青年夜校”,贴合青年的就业需求和兴趣爱好,开设电商直播、短视频制作等热门课程,支持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和创业交流,不仅有效提升了青年在新兴行业的就业能力,还培养了青年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缓解青年就业压力,需要进一步做好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乘法”。一是健全城市青年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从实习实践到适岗就业全周期政策服务体系,开发涵盖科研类、技术技能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等的见习岗位,“提前一步”助力青年岗位锻炼;加强青年就业指导,及时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同时,完善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等制度,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健全城市新业态的青年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二是完善城市青年终身学习条件。鼓励和支持青年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自主实现自身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加强城市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为青年提供多样化的进修培训机会。推广“青年夜校”,设置和开发更多实用课程。优化城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的服务,建设“城市书房”“青年自习室”等,免费向青年开放。三是培育城市青年创新创业文化。将青年创新创业政策纳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完善税收优惠、创业补贴、项目资助等城市青年创新创业政策。举办各类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分享会等活动,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精准定位青年群体,挖掘城市特色元素,塑造城市青年创新创意品牌。
  (《中国经济时报》2025-03-0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赵峥,北京师范大学 荣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