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1-12-21 11:26:00    字号:

  开放激发动力,开放带来活力。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会议新增‘推动制度型开放’的表述,更加强调我国的开放是可预期的、透明的开放,更加注重高水平、高质量吸引外资,并且要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找准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发力点
  新发展格局下,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罗雨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积极参与多边、诸边协定谈判和规则建设。二是主动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三是在复杂形势下保障高质量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四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五是用好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开放试验区、功能区。六是利用好广交会、消博会、服贸会、进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制度型开放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罗雨泽表示,我国已就加入CPTPP和DEPA提出申请,RCEP明年初将正式生效,关于《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参考文件》等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完成核准流程,无论是现有协定的落实,还是适应开展高标准经贸协定谈判的要求,都需要加快对标对表推进相关工作。
  “推动制度型开放已经迫在眉睫,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白明分析称,一是因为RCEP明年初就将正式生效,二是因为海南自贸港虽已挂牌但还没有通关,要抓紧创造条件通关。在高质量发展时期,要强化对外开放制度体系设计,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实行高水平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政策,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白明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有力回应了“是不是不要外资了”的问题。未来,要在保持引资总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数据显示,中国引资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从2001年的3880亿元增至2020年的9999.8亿元,增长了157.7%。2021年前11个月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中国引资质量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从2001年的55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962.9亿元,增长了4倍多。今年1-10月份达到2973.8亿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由2001年的14.3%提高至31.5%。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我国利用外资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罗雨泽强调,我们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严格落实《外商投资法》,确保外资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持续压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针对重大外资项目提供快捷通道、加快其落地实施。
  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孟华婷近日公开表示,商务部将加快修订发布新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不符的规定,并加强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推动一批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地、一批已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一批在建项目尽快完工投产。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重头戏
  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现实,“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建设成果正在惠及亚欧非大陆乃至整个世界。
  数据显示,八年间,中国已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中国已与日本、意大利等14国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截至2021年9月,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0.4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已向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7亿剂新冠疫苗,同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为全球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罗雨泽认为,经过八年来的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其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未来要顺应低碳化、绿色化、数字化、透明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质量,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八年来,‘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从国家倡议成为世界共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至关重要。”白明认为,只有持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才能爆发出更巨大的外溢效应,并使其成为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经济时报》2021-12-21,王彩娜)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