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来聚 擘画“一带一路”数字经济新图景
2023-10-26 11:31:00
字号:大 中 小
10月18日下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数字经济高级别论坛举行,围绕“发展数字经济,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主题,就“基础设施、产业转型、数字能力、合作机制”等方面达成“加强数字互联互通、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等20项共识,发布了《“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北京倡议》《数字“慧”就发展之路案例集》《航运贸易数字化与“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白皮书》等多项成果。此次数字经济高级别论坛进一步凝聚了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共识,拓展了“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领域,擘画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新图景。
科技融汇创新推进互联互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围绕推动科技创新指出,“中方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在高峰论坛期间,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呼吁各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此次论坛对人工智能重点着墨,早在数字丝绸之路目标提出之初就有铺垫。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倡议——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近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围绕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在数字经济、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科技开发等领域开展对话、协作,引领了全球化合作新方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表示,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合作基础上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科技、新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将共同促进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创新、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跨国经济发展新局面。
多年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经历了从“抽象写意”到“具体刻画”的深刻转变,成果日渐丰硕,为谋划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首的科技创新形成深厚积淀。其中,积极推进数字互联互通当属首要任务。
“这其间不仅包含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更涉及大数据、算力提升等关系人工智能长远发展布局的关键要素布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教授黄涛表示,数字互联互通对于跨国的数据交换和数字经济网络搭建至关重要,涉及千兆光网、5G等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将为跨境、跨区域承载网络带来高吞吐能力和更高效的传输,继而助力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多样化应用场景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落地。”他说。
践行数字经济共商共建共享
共商共建共享一直是“一带一路”合作模式的核心词汇。为提速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中国始终不遗余力,将在未来持续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填平“数字鸿沟”。
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方将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
实际上,自数字丝绸之路目标提出和开始实施以来,“一带一路”已然开始共享数字发展红利。
“多年深耕互联互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技术持续提升和覆盖,让‘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数字经济活力展现,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军认为,数字经济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结合,催生了数字丝绸之路。作为数字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跨境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型贸易业态也应运而生。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加强数字领域合作。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这10年,超过11000件来自中国的数字通信专利技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这也是中国共享技术最多的领域。
“如今,丝路电商正成为推动‘一带一路’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万军表示,展望未来,随着数字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前景和规模都将展现更为惊人的发展潜力。
黄建忠也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强化交流合作,未来在贸易、投资、能源、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合作仍将持续实现互惠互利。数字经济领域也将不断拓展,瞄准市场化营商环境,深化彼此间共商共建共享的经贸合作关系。
相较于传统的跨国经贸合作领域,作为“后起者”的数字经济,当前正展现出巨大动能优势和无限前景,也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方共同寄予厚望。论坛当天,来自相关国家的与会嘉宾在积极评价数字丝绸之路推动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所作贡献的同时,更表达出对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合作再创辉煌的强烈期待。
依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发展机遇,共建数字基础设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必将为古老丝绸之路重焕数字未来勃勃生机,擘画光明发展新图景。
(《中国经济时报》2023-10-23,李海楠)
阅读延伸 站在新起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向全世界宣告共建“一带一路”迎来了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十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带一路”建设首先促进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一带一路”同时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因此共建“一带一路”应该有利于促进参与共建各方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还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因此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也应该在促进全球发展方面有积极作为。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主要表现为促进了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增长。中国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收入增多、海外资产增加、海外就业人数增加,对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等。
从贸易角度看,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份额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中国对一些发达经济体的货物贸易量减少带来的压力,进而有助于保持中国贸易长期可持续增长。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例,2013年,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额仅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25%,2014年上升到26%,2018年超过27%,2019年超过29%,2022年进一步扩大到32.9%,平均每年提升约0.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一带一路”货物贸易在中国总体的货物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增速显著高于中国总体的货物贸易增速,十年间前者平均年增长8%,后者为4.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东盟国家都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01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额只有4436亿美元,占当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10.7%。但从2020年开始,东盟已取代美国、欧盟,连续3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其中2022年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已达9695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15.5%。
投资的变化趋势与贸易的情况基本一致,即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及其占中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均不断增加。2014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11.1%;2015年为148亿美元,占比12.6%;2019年占比上升到13.6%,2020年占比达16.2%,2022年进一步提升到17.9%,平均每年份额提升0.8个百分点。
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情况来看,2013-2022年,中国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均占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50%以上。
通过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的海外净资产得以增值,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这对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此外,与中国接壤的周边国家都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实现了全球经济地理的大重构。因此,那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处于中国偏远边境地区(一般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省份,迅速转变成为“一带一路”的中心地带。这将有助于加快推进中国西部开发进度,增强中国西部开发效果,快速提升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为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带一路”建设是有利于促进参与共建国家发展的新动能,尤其是有利于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其基本逻辑在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更好的区域乃至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条件,降低交通、物流成本以及各种交易成本,使各种要素在区域乃至全球更加自由流动,相关国家的比较优势得以更好发挥,进而实现共同繁荣与共同发展。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已经比较多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研究成果是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该研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降低沿线国家的交通运输时间、提升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水平、提高沿线国家的外资流入水平以及沿线国家的收入水平、促使沿线国家摆脱贫困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且提供了翔实的数量分析。
对于很多国家而言,正是因为有了“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才有机会利用中国的资金、技术、设备、标准、管理,建成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都已成为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并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基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实践经验,“一带一路”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了参与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是中国在这些国家建设了一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直接有利于降低这些国家的交通成本,促进其贸易发展;二是中国在这些国家新建了大量发电站,解决了这些国家长期存在的电力短缺问题,直接有利于其制造业发展,进而提高工业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其现代农业发展;三是通过开展一批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建设新的产业园区,增加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减少这些国家的贫困人口。总之,通过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参与共建国家实现经济繁荣与发展。
第三,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主要从支持世界经济增长、推进新型全球化发展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从支持世界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直接拉动了很多国家的基建投资增长,全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基建投资增长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刺激消费增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又促进贸易增长,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从多方面支持了全球经济增长。
从推进新型全球化角度看,共建“一带一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构建更好的全球互联互通,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的互联互通、资金的互联互通、产业发展的互联互通、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互联互通等。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方面的互联互通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实际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中国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化已经死亡或者说发生逆转”的看法,实际上并没有反映出客观事实的全部内容。目前全球化的基本事实是:一方面,美国主导的基于自由市场扩张的全球化正在式微;另一方面,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而推进的经济全球化正凝聚强劲力量,不断地向前推进,一般称之为新型全球化。新型全球化具备了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基本特征,促进参与各方共同发展。
从全球治理角度看,基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客观需要,中国倡导并发起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新生力量。中国和东盟国家以及日韩澳新等15个国家共同推动建立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所有国家生效。此外,中国也充分利用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还和部分共建国家一道,共同推进对已有全球治理机构实施改革,如对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改革,以更好地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机构中的代表性。所有这些努力的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前景
第一,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首先,共建“一带一路”聚焦促发展的主题是正确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其次,共建“一带一路”的制度设计也是正确的,因为这个制度设计确定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秉持了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坚持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弘扬了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落实了“五通”内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进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最后,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逻辑也是正确的,即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构建更好的全球互联互通,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是可行的。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比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和参与共建国家及其人民新时代的客观诉求;另一方面,十年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已经对中国和参与共建国家以及国际社会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是明确的。总体而言,就是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针对现实挑战,需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整战略。站在十年建设新起点,需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评估,然后制定新的实施规划方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共建“一带一路”不是纯粹的经济发展规划,但促进各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重点目标,因此在规划新的实施战略时,需要做到市场主导、遵守国际规则、广泛参与、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并力争把这些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抓住重点。从合作方向看,要继续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和经贸合作;从合作区域看,东南亚、中亚、中东地区是重点;从国家看,东盟国家、中亚国家、中东国家以及俄罗斯是重点;从行业看,基建、产能、贸易是重点;从项目看,继续抓好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
三是调整结构。主要指调整投资结构,更加注重对一些新领域的投资建设,如绿色低碳、健康卫生、创新创造、智能科技等领域的建设。不仅要有传统基建,也要有新基建;不仅要有传统园区,更要建设绿色园区等。
四是防范风险。要做好深入的建设项目可行性调查研究工作,坚持市场导向,严格依法经营,深入融入当地,开展多元合作,正确处理好战略性投资与非战略性投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力争把“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中国经济时报》2023-10-23,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
阅读延伸 黄仁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把握好十大创新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形成了458项成果,数量远远超过前两届高峰论坛。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表示,10年来,“一带一路”给中国和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历史性变化,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把握好以下十大创新。
一是以地缘经济战略化解地缘政治战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链供应链延伸、货币互换、跨境电商等地缘经济工具来化解西方地缘政治包围圈。
二是以“全球化2.0版”替代“全球化1.0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以直接投资为主、带动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和世界市场联结的全球化2.0版。
三是共享发展机遇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应当具备相应规模的全球资源调配能力。
四是以板块化为特点的区域互联互通机制。共建“一带一路”在不同地区、根据其不同特点、以不同方式来实现互联互通和区域治理,并通过各板块之间的联结来实现各大洲之间的互联互通。
五是以渐进式改革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一带一路”倡议创造全球治理体系的渐进式构建方式:在微观领域,通过在各领域的规则创新逐步实现国际规则的合理化;在宏观领域,构建和壮大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新型多边合作机构和国际组织,补充和发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
六是民心相通、文化共存的软实力提升。在共建国家争取民心和改善民生的“小而美”工程;同时,把各国文化和世界各种文明的多样性共存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由此发展出具有凝聚力的软实力。
七是构建安全与发展并举的战略能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塑造持久和平的安全环境。
八是塑造内外两个结构结合的高质量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倡议是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结构高度结合的产物,以中国的发展为共建国家提供发展机遇,以共建国家的发展为中国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国内的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九是陆海空网多式联运的新形态大通道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大通道将遍及全球各大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十是“全球南方”融为一体的经济基础体系建设。“全球南方”需要全要素的高度联结,才能取得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引导权。“一带一路”倡议恰恰为此提供了最重要的联结工具。
(《中国经济时报》2023-10-23,周子勋)
阅读延伸 共建“一带一路” 国家文旅融合持续加深
旅游作为“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自2013年以来,共建国家间的文旅合作不断深入,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今年以来,随着我国出入境游市场加速复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我国出境游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增长,旅游热度持续走高。
共建国家旅游热度呈上升趋势
据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随着出境游目的地的持续增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旅游热度呈现上升趋势。
途牛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国庆假期以来,共建“一带一路”的目的地成为今年秋冬出境游市场“黑马”,其中,阿联酋和埃及目前咨询量和预订情况相对较好,从今年10月至明年3月,阿联酋和埃及都是预订的旺季。途牛目前主推的“埃及11日深度游”“阿联酋+迪拜+阿布扎比7日游”咨询热度较高。
从热度涨幅来看,马蜂窝数据显示,阿联酋、土耳其、格鲁吉亚、塞尔维亚是马蜂窝站内热度增长最快的新兴旅游热门国家,对比2019年热度分别增长了216%、189%、165%和133%,其中,浪漫的土耳其更深受情侣或夫妻群体的喜爱,阿联酋、格鲁吉亚和塞尔维亚则是“90后”组团打卡的首选。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所以受中国游客青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志才认为,主要缘于“三个有”,一是有传承,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与民间交往已有几千年历史,传统友谊深厚;二是有魅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横跨亚欧非大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文化独具魅力与吸引力;三是有支撑,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签证、交通等多项利好显现,游客用“脚”作出选择。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燕琴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有些是传统热门目的地国家,如泰国,有些是新兴目的地国家,如格鲁吉亚。新兴目的地国家的旅游资源带给游客的新鲜感更强,对游客出游有更大的拉力作用。同时,得益于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之间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签证简化,游客出游越发便利,“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产品逐渐丰富,除传统观光跟团游,历史文化探秘、康养及休闲度假、冒险及美食旅游等深度游产品的逐渐推出,成功把握了游客多元化体验需求。
旅游如何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旅游在带动共建国家的交流合作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区域间的民心相通,促进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文化、经贸、科技、海洋、环境等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吴志才表示。
李燕琴也表示,旅游业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舞台,文旅合作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理念与决心。大量中国游客的到访也带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一带一路”国家中中国出境游客的增多也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带动作用。
下一个十年,“一带一路”国家旅游如何实现深层次联动,吴志才认为,主要抓好三类“人”合作:一是智库“联系人”,各国智库、专家、学者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索“一带一路”旅游发展路径和未来方向,先行形成政策建议和凝聚共识。二是规则“话事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黄金法则”,与各国深化相关政策、基础设施和旅游规划等对接与合作,形成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体验。三是市场“投资人”,在发挥各国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推进旅游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新领域深度融合,共建旅游重大平台,打造一批示范性、引领性的未来旅游项目。
在李燕琴看来,在国家层面,可推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库建设,夯实我们共同记忆的同时,为跨国丝路旅游产品设计奠定基础;在产业层面,应当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和融合能力,推进旅游业与会展、经贸等的融合发展,不断挖掘新的“旅游+”客群,增强旅游业辐射作用;在产品层面,可将丝路精神融入各国的旅游产品设计,使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和合之美,同时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不断开创旅游新业态。
(《中国经济时报》2023-10-25,李晓红)
阅读延伸 “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十年来,“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深耕细作的“工笔画”,成为深受国际社会欢迎的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了联合国、G20、APEC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文件,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公认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最具变革性的全球治理平台。“一带一路”不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通过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优化了国家间的生产关系,不仅通过产能合作改变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基础,也通过公共产品供给完善了全球治理的上层建筑。
第一,“一带一路”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国际化大流通格局,为各方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一带一路”“五通”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十年间,政策沟通更为深入,截至目前,中国已与五大洲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欧亚经济联盟”“光明之路”“复兴丝绸之路”“全球海洋支点”等多国发展战略实现了深度对接。十年间,设施联通更为便捷,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成为飞驰在亚欧大陆上的“钢铁驼队”。十年间,贸易发展更加畅通,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增加至2.07万亿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十年间,资金融通更为高效,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3家中资银行在50个共建国家设立145家一级机构,亚投行会员国从创立时的57个增长到目前的106个,累计批准项目227个,共投资436亿美元。十年间,民心相通更为紧密,我国深入推进科教人文领域合作,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启动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截至今年6月底,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推动形成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
第二,“一带一路”加速了共建国家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各国产业合作与经济增长。
从产能合作看,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但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与之相比,共建国家产业结构仍然偏低,但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一带一路”的产能合作促进了共建国家的产业升级,实现了与共建国家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从就业促进看,共建“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从可持续发展看,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国际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形成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共识和行动。2021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担当,清洁能源、丝路电商、中医药逐渐成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新领域,“一带一路”正在铺就“绿色”“开放”“数字”底色。
第三,“一带一路”创造了新型全球化的发展范式,开启了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新模式。
当前,“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遭遇严重挑战,区域贸易协定“碎片化”特征明显,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当前全球价值链主要由东亚、西欧和北美三大区域链构成,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本被排除在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之外,全球生产分工逐渐形成了“中心-外围”不平等的分工模式,且在不断固化。“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开辟陆路国际贸易和投资,重塑了中国与共建国家的经济地理。共建“一带一路”从根本上区别于欧美发达国家非均衡、不平等的国际合作旧模式,将更多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建立了海陆贯通的新型国际生产分工和贸易模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有助于实现真正的全球价值链,而且在利益分配中形成全球平等合作的“共赢链”。
第四,“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体现了多元包容的共同价值理念。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已刻不容缓,在既有机制改革乏力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以增量方式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新理念、新机制、新动力。发达经济体目前更加关注产业政策、竞争中立等所谓的“公平议题”。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依旧处于实现发展和赶超的阶段,本身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议题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焦点。在所谓“公平议题”大行其道、“发展议题”被边缘化的今天,“一带一路”倡议恰逢其时,其顺应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和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诉求,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从而增强了全球治理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共建“一带一路”在时空上具有极大的延展性,其根植于历史,但因应现实、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全球、惠及人类。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重大实践。“轻关易道、推墙入海”,共建“一带一路”的首个十年只是序章,面向未来,“一带一路”将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为开放。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继续夯实共建基础,突出建设重点,扩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强化科技赋能动力源泉,加强共建机制保障,绘就新的十年共建“一带一路”的升级版。“一带一路”必将在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画卷中留下辉煌印记!
(《中国经济时报》2023-10-2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