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坊巷沿革

三坊七巷大事记

主题词: 三坊七巷 分类号: K928.957.1 来源: 《坊巷名居》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作者: 卢美松编著
字体:
来源:《坊巷名居》

发布时间:2015-12-01

  汉

  高祖五年(前202年)

  汉高祖复立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东冶(今福州),筑“冶城”于越王山(今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是为福州建城之始。

  元封元年(前110年)

  无诸幼子余善叛,汉分兵四路攻闽越,余善被杀,闽越国亡。

  始元二年(前85年)

  闽越逃亡山林的遗民复出,重建家园,汉廷立为冶县,县治在今鼓楼区,隶会稽郡东部都尉。这是福州建县之始。

  建武二年(26年)

  冶县更名为东部候官,仍属会稽郡。

  建安元年(196年)

  孙策部攻破东冶,在原冶县地设候官县(县治在今鼓楼区),属于吴。

 

  吴

  永安三年(260年)

  东吴政权在今福州设典船校尉,督管谪戍之人在今福州市鼓楼区开元寺一带造船,称船场。

 

  两晋

  太康三年(282年)

  分建安郡部分地设晋安郡,候官县属之;废典船校尉,设原丰县。今福州城区为晋安郡治。

  晋安郡守严高在越王山南麓筑“子城”。子城北起今屏山南,南达虎节门。又凿东、西湖,引北山诸水入城东、西、南为护城河。城南渐成居民区和商业经济区。

  永嘉二年(308年)

  中原板荡,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入闽,史称“衣冠南渡”。黄氏始聚居福州黄巷。

 

  隋

  开皇十二年(592年)

  原丰县改称闽县。

  大业年间(605-618年)

  杨桥巷北侧建钟山寺。

 

  唐

  开元十三年(725年)

  前此,闽县曾为闽州、丰州、泉州、建州等州治。景云二年(711年),泉州改名闽州,设闽州都督府。开元十三年,闽州都督府改为福州都督府。福州由此定名,沿用至今。

  同时,由闽县析出候官县。从此,闽县、候官共一城。

  天宝元年(742年)

  今宫巷始建紫极宫。

  天宝十二年(753年)

  始建双抛桥。

  大历七年(772年)

  福建观察使李椅在今圣庙路建学宫,后经多次修建,即今孔庙。

  元和三年(808年)

  撤候官县。元和五年,复置候官县。

  元和十四年(819年)

  陈去疾登进士第,其所居处因名桂枝里。

  大中五年(851年)

  黄璞生于福州黄巷。

  乾符六年(879年)

  三月,黄巢农民军间道雪峰攻克福州城,队伍经黄巷“灭炬而过,勿扰儒者”;至安民巷口出榜安民。驻扎一个多月后开拔,进军闽南。

  大顺二年(891年)

  黄璞登进士第,为“三坊七巷”第一名士。

  景福元年(892年)

  王审知攻下福州。其兄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审知为副。

  乾宁四年(897年)

  王潮病卒于福州,王审知继主闽。

  天复元年(901年)

  王审知于子城外用钱纹砖砌筑城墙,称为“罗城”,周长40里,城西、城南辟金斗门、清远门、利涉门,并建金斗门桥、清远门桥和利涉门桥(今金斗桥、澳门桥和安泰桥)三座罗城大濠桥。“三坊七巷”布局基本形成。

  唐时,乌石山北麓建闽山保福寺。宋初,改为法祥院,熙宁间作“光禄吟台”。

 

  五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

  王审知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月城”,周增26里,屏山、乌石山、于山“三山’’均围入城中。

  同时,王审知部将瑯琊安远使在修文坊(今塔巷)募建木塔(育王塔),并建塔院,着人看管,以为文运昌盛之兆。因而有塔巷之名。

  贞明四年(918年)

  王审知在城西南设冶炉13所,铸铜佛。

  贞明五年(919年)

  王审知在今光禄坊西段建五百罗汉寺。

  同光三年(925年)

  王审知卒于福州,长子王延翰继任。

  长兴四年(933年)

  正月,王审知次子王延钩取代其兄称帝,国号大闽。

  同年,改闽县为长乐县,改候官为闽县。

  龙启二年(934年)

  王延钧立陈金凤为皇后,以今宫巷宫苑里为第二寝宫。

 

  宋

  开宝七年(974年)

  福州刺史钱昱在南夹城外扩建外城,南门扩至合沙门(今茶亭洗马桥附近)。

  大平兴国三年(978年)

  福州归宋统治。宋太宗下诏铲平城墙。

  咸平五年(1002年)

  延福里(今郎官巷)刘若虚登进士第,改其所居地为荣亲里。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名士陈烈生,居今郎官巷。

  天禧元年(1017年)

  理学家陈襄生,居今塔巷。

  天禧二年(1018年)

  国子祭酒郑穆生于山阴巷(今文儒坊)。

  景祐元年(1034年)

  闽山巷人卓祐之登进士第,历秀州判官,生而正直,卒后为神,乡人就其所居立庙祀之,即为闽山庙。

  庆历五年(1045年)

  四月,福州知州蔡襄在虎节门外西侧(今杨桥路)设讲授医学机构,培养医师。

  庆历年间(1041—1048)

  福建提刑苏舜元在今鼓楼区境内开凿12口大水丼,俗称苏公丼。丰井营水丼即其中之一。

  皇祐四年(1052年)

  福州知州曹颖叔奉诏修复宋初所毁的外城。

  嘉祐七年(1062年)

  方寘因功累进少保、金紫光禄大夫,一说皇上赐其所居坊名曰“光禄坊”(见清乾隆《福建通志》)。

  熙宁元年(1068年)

  九月,程师孟以光禄卿出知福州,在任三年,其间常游于法祥院,并留下“光禄吟台”题刻及诗篇。一说光禄坊之名从此始。

  熙宁二年(1069年)

  四月,程师孟修复子城城墙。

  熙宁十年(1077年)

  曾巩知福州,撰《道山亭记》。

  元丰三年(1080年)

  塔巷陈襄卒。

  元丰五年(1082年)

  余深登进士第,在今安民巷营宅院。

  元祐元年(1086年)

  郑穆召为国子祭酒,所居山阴巷因而改名为文儒坊。

  元祐七年(1092年)

  郑穆卒于文儒坊家中。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孝子刘藻生,住今安民巷,后诏赐粟帛以旌表,因改里名曰锡类坊。

  政和二年(1112年)

  理学家林之奇生,住次儒坊。

  政和五年(1115年)

  南利涉门火灾此门遂废。

  政和六至七年(1116—1117)

  陆蕴、陆藻同胞兄弟先后知福州,所居通潮巷,因而改名棣锦坊(今衣锦坊)。

  宣和元年(1119年)

  余深升太宰,里人在今安民巷建“元台育德坊”,因而锡类坊改名元台育德坊。

  宣和二年(1120年)

  陆蕴卒于棣锦坊家中。

  建炎二年(1128年)

  始建闽山庙。

  建炎三年(1129年)

  陆藻卒于棣锦坊家中。

  建炎四年(1130年)

  余深卒于福州。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

  刘藻卒于今安民巷。

  绍兴二十二年至三十二年(1152—1162)

  吕祖谦题福州诗云:“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乾道八年(1172年)

  郑性之生,住魁辅里(今吉庇巷)。

  淳熙三年(1176年)

  林之奇卒于文儒坊家中。

  淳熙九年(1182年)

  福州知州梁克家修纂《三山志》。

  绍熙元年(1190年)

  十一月,赵汝愚知福州。翌年,筑砖城四千丈。

  绍熙四年(1193年)

  辛弃疾知福州兼安抚使,留下“七闽之什”(咏福州)词36首。

  嘉泰三年(1203年)

  江东提刑王益祥辞官致仕归,在棣锦坊营府第,因改坊名为衣锦坊。

  嘉定元年(1208年)

  郑性之状元及第。

  嘉熙四年(1240年)

  郑性之致仕归,里人在今吉庇巷为建“耆德魁辅坊”。理宗皇帝御书“拱极楼”,立碑郑府。

  宝祐三年(1255年)

  郑性之卒于魁辅里(今吉庇巷)。

  同年,在三山驿设拙斋书院,传播林之奇理学。

  宝祐六年(1258年)

  光禄坊始建道南书院,后改为道南祠,祀杨时等。

  德祐元年(1275年)

  文儒坊林耕卒,七子皆登进士。

  德祐二年(1276年)

  五月初一日,益王赵星在福州城内即帝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

 

  元

  至元十六年(1279年)

  朝廷下令毁城垣,平城墙,拆谯楼。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

  福建平章政事高兴修建西关水闸。

 

  明

  洪武三年(1370年)

  候官县署复建于官贤坊(今道山路)。

  洪武四年(1371年)

  驸马都尉王恭奉命在外城旧基上,砌筑石头城。北城跨越王山(屏山),在山巅建样楼(即镇海楼);南城绕乌石、九仙二山,广袤各十里,称“府城”。

  洪武年间(1368—1398)

  候官县养济院重建于文儒坊,安置老弱病残。

  宣德二年(1427年)

  双门楼圮于风,御史命僧重建。

  景泰六年(1455年)

  林廷玉生于衣锦坊。

  天顺元年(1457年)

  黄巷萨琦卒。

  成化十年(1474年)

  福建市舶司从泉州移置福州,设市舶提举司于澳门桥。

  成化十三年(1477年)

  驿里安泰河上始建观音桥。

  同年,还珠门失火,延烧民屋数百家。

  成化十四年(1478年)

  馆驿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林泮父子住黄巷。林泮兄弟三人皆进士,时称“闽中三凤”。

  弘治七年(1494年)

  还珠门又大火,延烧民居二百家。

  弘治年间(1488—1505)

  工匠林洪在机房里发明“改机”。

  正德元年(1506年)

  马森生。

  正德三年(1508年)

  还珠门再火,延烧民居百余家。

  正德十年(1515年)

  林廷玉辞官归,在衣锦坊西段营宅,其地因称北林坊(柏林坊)。

  正德十四年(1519年)

  文儒坊林瀚卒,其家族世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之誉。

  嘉靖九年(1530年)

  林廷玉卒于衣锦坊家中。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九省经略张经在石塘湾、王江泾抗倭大捷,却被诬遭冤杀。前此,张经曾重修文儒坊,署尚书里。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戚继光入闽抗倭大捷,班师回浙,在福州于山平远台宴饮,汪道昆撰《平远台勒功铭(并序)》。

  万历元年(1573年)

  马森在钟山旁雅俗桥营建钟丘园。

  同年,“陈大花”陈一元生。其曾祖陈以下,五世同居衣锦坊。

  万历八年(1580年)

  马森卒于钟丘园。

  万历三十年(1602年)

  状元许将后裔许豸一族住光禄坊。至清乾隆年间,历七世同居,朝廷赐额“海国醇风”。其子孙许友、许遇、许鼎、许均等皆以诗、书、画名世。

  同年,玉山涧河沿始建老佛殿,祀五瘟神。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许豸侄许玭生于光禄坊。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许豸子许友生于光禄坊。

  万历年间(1573—1620)

  衣锦坊创建水榭戏台。

  天启四年(1624年)

  叶向高邀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来福州。翌年,宫巷建三山堂。艾在此讲学,并参加学术辩论。

  崇祯十五年(1642年)

  陈一元卒于衣锦坊。

  崇祯年间(1628—1644)

  林先春在文儒坊南侧三官堂建“有杞堂”,中有天心阁。

 

  清

  顺治元年(1644年)

  曾异撰卒于光禄坊。

  顺治二年(1645年)

  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入闽,在福州即帝位,建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号福京。在宫巷设大理寺。

  顺治七年(1650年)

  杨桥巷陈梦雷生。

  顺治十七年(1660年)

  林佶生于光禄坊。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城内大火,从妙巷延烧至双门楼、虎节河边。

  康熙九年(1670年)

  林先春卒于文儒坊家中。

  康熙十三年(1674年)

  文儒坊陈丹赤抗贼被害于温州。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林蕙卒于黄巷家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

  孙学稼卒于光禄坊。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许遇卒于光禄坊。

  康熙五十五年(]716年)

  林侗卒于光禄坊。

  雍正四年(1726年)

  浙江巡抚李馥回黄巷家居20年,营“居业堂”,藏书十余万卷。

  同年,甘国宝17岁,寓居福州文儒坊。

  雍正七年(1729年)

  在文儒坊设正音书院。

  雍正九年(1731年)

  名诗人黄任被劾去职,从广东四会归,在光禄坊早题巷,卜筑于许氏笃叙堂墨斋,易名曰“香草斋”,又称“十砚轩”。

  雍正十一年(1733年)

  总督郝玉麟、巡抚赵国麟在宫巷原三山堂址建关帝庙。

  同年,刘国柱生,后居光禄坊。

  乾隆十年(1745年)

  李馥卒于黄巷家中。

  乾隆十三年(1748年)

  梁上国生,后居黄巷。

  乾隆十五年(1750年)

  衣锦坊始建欧阳氏花厅。

  同年,郑杰生于南后街。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黄巷林枝春卒。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黄任卒于早题巷香草斋。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文儒坊甘国宝卒。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闽县、候官二县育婴堂从岗铺迁光禄坊。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叶观国因疾乞归,在文儒坊置屋以居,名“绿筠书屋”。世称“世翰林”、“七子科甲”之家。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叶观国卒于光禄坊家中。

  乾隆末、嘉庆初(1780—1800)

  郑杰在南后街,筑室曰“注韩居”,藏书十几万卷。

  嘉庆元年(1796年)

  洗银营郑鹏程登进士第,数世居此,簪缨不替。

  于此前后,双抛桥漆匠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器新技艺。

  嘉庆四年(1799年)

  陈寿褀登进士第,在黄巷建小嫏嬛馆藏书楼,藏书十余万卷。

  嘉庆六年(1801年)

  安民巷曾晖春登进士第,其后五子皆科甲。

  嘉庆七年(1802年)

  黄巷梁章钜中进士。

  嘉庆十三年(1808年)

  光禄坊齐鲲充册封琉球正使回朝,领旨给假返里,构置玉尺山房。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刘照手置光禄坊明代建筑,即刘家大院。是年,其长子刘家镇中举人。后入京两试不第,家居治学,建宅曰“翍均居”(即“披韵居”),富藏书,且多珍本,其子侄书香世代。

  嘉庆道光间(1801-1830)

  进士刘心香有诗曰:“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

  道光四年(1824年)

  衣锦坊始建汪氏宗祠,祀汪道昆等汪氏先贤。

  道光九年(1829年)

  陈寿祺受命在吉庇巷刘家祠开设编志局,主持修纂《福建通志》,道光十四年完稿,同治六年刊印。

  道光十二年(1832年)

  四月,梁章钜因积劳成疾,“养疴归田”,回福州修葺黄巷旧居小楼,曰“黄楼”;又在楼东邻建“东园”,有亭台楼阁之胜。

  道光十三年(1833年)

  五月,梁章钜妻郑齐卿病卒黄巷,林则徐作《墓表》。

  道光十四年(1834年)

  二月,陈寿祺卒于黄巷家中。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郭柏苍纂辑《乌石山志》。光绪九年续修、刊行。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光禄寺卿杨庆琛乞归宫巷,名所居曰“绛雪山房”,家居二十余年,严于操守,吟诗自娱。

  道光三十年(1850年)

  三月,林则徐乞假回乡,住文藻山。夏日,林则徐应叶敬昌邀,时至光禄吟台放鹤,因留“鹤磴”古迹。

  道光年间(1821—1850)

  林枫著《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有“三坊七巷”之称。

  咸丰二年(1852年)

  四川总督苏廷玉晚年归居文儒坊里第,是年卒。

  咸丰十二年(1862年)

  英国传教士胡约翰在南后街黄巷口建萃贤堂。

  同治五年(1866年)

  在黄巷创立正谊书局。

  同治十二年(1873年)

  中秋,林普晴卒于宫巷沈家宅院。

  光绪元年(1875年)

  郭柏荫因疾请辞回福州,在黄巷家居达十载。

  光绪六年(1880年)

  林振光在光禄坊始开肉绒店。

  光绪七年(1881年)

  文儒坊口立乡约碑,至今尚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八月,维新变法失败,林旭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同遭杀害。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三月,著名女作家庐隐生于南后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二月,林白水等人在文儒坊卢家祠创办福州蒙学堂。

   同年,陈梅犀在衣锦坊创办观我学校。

  同年,福州第一个中医学会在南后街黄巷口成立。

  光绪三十年(1904年)

  七月,在文儒坊创办县立福州女子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在澳门路修建林文忠公祠。

  同年,王眉寿在光禄坊玉尺山房创办福建女子师范传习所。

  同年,道南祠原南城学校改为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在宫巷设立“去毒社”分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二月,在宫巷创办宫巷小学;宣统元年改为公立宫巷两等小学堂。

  五月,省教育总会在玉尺山房办“闽山幼稚园”;在宫巷办“文儒幼儿园”。

  七月,在文儒坊创办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

  宣统三年(1911年)

  三月,林觉民受中国同盟会总部派遣,回福州组织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

  三月二十九日,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更新、陈与燊、陈可钧、冯超骧等壮烈牺牲,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九月二十一日,福州光复,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

  清末,福州社会热心人士在塔巷创福州阅书报社。

  从宋代至清代,“三坊七巷”均属福州府侯官县;光绪年间起,属城内区南段。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元旦,开始采用公历纪年。

  闽县、侯官合并,成立闽侯府。

  民国2年(1913年)

  3月,闽侯府改为闽侯县,“三坊七巷”属闽侯县。

  4月,吉庇巷兴办第一区公立第一半曰学校(原第一平民学校)。

  民国5年(1916年)

  黄巷始建南华无声电影院。

  同年,何振岱主持重纂《西湖志》。

  民国6年(1917年)

  陈衍诗中出现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使“三坊七巷”之名益显。

  民国8年(1919年)

  5月,由林长民首先透露巴黎和会失败消息,并著文呼吁,从而引爆了“五四运动”。

  同月,福建学生联合会在吉庇巷谢家祠成立。

  同年,福州西南方向旧城墙拆除,建成环城路;城墙石分别铺于吉庇巷、津泰路、达道路和中亭街4条路。

  民国9年(1920年)

  年底,严复因病回福州,在郎官巷定居,直至1921年10月病逝于此。

  民国12年(1923年)

  7月,南街大火,殃及黄巷,郭家藏书焚毁殆尽。

  民国14年(1925年)

  3月,孙中山逝世后,福建学生联合会在澳门路林文公祠举行隆重追悼会。

  民国15年(1926年)

  9月13日,共青团员、福州学运领导人翁良毓被军阀政府杀害。白话报人林白水因揭露当局丑行,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杀害于北京。

  民国17年(1928年)

  匕伐军入榕后,扩建南街(今八一七北路),拆除还珠门,扩建杨桥巷为杨桥路。

  民国18年(1929年)

  在南后街黄巷口设立福建中医讲习所;翌年,改为福建中医学社。

  同年,在宫巷兴办童宫小学。

  民国19年(1930年)

  陈衍、董藻翔、于君彦、施景琛、欧阳英、刘通等人发起组织闽侯县名胜古迹古物保存会,重修古迹,从泉山入手,计划二年,修复自汉迄清古迹。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作罢。同年,福建法政专门学校附中(今福二中前身)从八旗会馆移址光禄坊前米仓旧址。

  民国20年(1931年)

  10月28日,福州师范学校组织反日化装游行,经杨桥路、南后街等处,沿途观众斗志昂扬。

  11月2日,吉庇路福州反日会将汉奸游街,从吉庇路至鼓楼前,站笼示众。

  同年,木画艺人陈春润、吴启褀、郑立溪等在总督后开设木画店,产品远销海内外。

  民国21年(1932年)

  2月,南后街、道山路路面拓宽至12.67米。其中:达明里经南后街至澳门桥全长为1323.33米;怀德坊至侯官县前全长为386.67米。

  民国22年(1933年)

  11月17日,由白杨社发起组织工人读书会,在道山路222号举行成立大会。

  同月20日,发生“闽变”,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

  12月23—25日,蒋介石派飞机轰炸达明路、法海路。

  民国23年(1934年)

  1月13日,十九路军退出福州,“闽变”失败。

  民国25年(1936年)

  2月,爱国作家、诗人郁达夫来福州,前后近三年,寓居早题巷黄任故居和光禄坊刘家大院。

  夏,著名诗人蒲风来福州,在福建学院附中(今福二中前身)任教,倡导新诗歌运动。

  12月上旬,“福州七艺联援绥游艺会”在黄巷南华戏院演出歌舞《渔村劫》。

  民国26年(1937年)

  3月17日,省会工务处填筑光禄坊西端花仓前河道,辟为马路。

  6月1日,连日大雨,酿成洪水。元帅庙、双抛桥等处水深0.67米;7日,花仓前河沿房屋浸水,连倒10家;17日,文藻山一带水深2.4米。

  同月,鼓楼区境内划分为8个缜,“三坊七巷”属虎节镇、道山镇。

  “七七”卢沟桥事变,时任宛平县长的王冷斋领导人民奋起抗日。

  7—9月,海军部常务次长兼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组织江阴保卫战,英勇抗日,给日空军以重大打击。

  7月8日,著名诗人陈衍病逝大光里。

  7月19日,福州各界成立“福建抗敌后援会”于光禄吟台玉尺山房。

  8月15日,福州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在南华戏院举行“募捐游艺大会”,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卢沟桥是你们的坟墓》等话剧。

  民国27年(1938年)

  2月,新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云逸来福州,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在安民巷正式成立,王助任主任。

  3月,新四军办事处主任王助向省政府主席陈仪交涉,要求恢复“泉州事件”中被缴械的新四军独立大队建制,发还武器。4月初,新四军独立大队160多人,由大队参谋长杨采衡带领北上抗日,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菅二连。

  年底,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抗敌剧团迁丰丼营。

  除夕,省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十四分队在杨桥路口演出话剧《捉汉奸》。

  民国28年(1939年)

  12月9日,省抗敌后援会战地工作团第二分队,在杨桥路口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

  民国29年(1940年)

  11月,实行火柴配售,南后街7家杂货店配售1.2万盒。

  民国30年(1941年)

  4月21日,日军侵占福州。福州第一次沦陷。

  9月3日,福州光复。

  民国32年(1943年)

  闽侯县改名林森县,“三坊七巷”属林森县。

  民国33年(1944年)

  国民党政府置保、甲,“三坊七巷”属大根区。

  10月4日,日军再次侵占福州。福州第二次沦陷。

  民国34年(1945年)

  5月18日,日军从福州及附近沿海撤退,福州第二次光复。

  同年,在闽山境创办福州民众教育馆。

  同年,郁达夫在印尼被日军杀害。

  民国35年(1946年)

  1月1日,福州正式建市,“三坊七巷”属福州市。

  民国36年(1947年)

  1月4日,福建农学院学生集会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沈崇(宫巷沈家后裔),并上街游行;同时,带动福州各院校罢课、集会,要求把美军赶出中国。

  7月18日晚,道山路21号电线走火,发生火灾,受灾82家、269人。

  同月,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副部长兼社会部部长孟起(原名琇焘),因福州“布案”事件,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囚禁于文儒坊三官堂。历数月严刑逼讯,坚贞不屈。

  同年11月,被押解至南京。翌年,英勇就义于雨花台。

  民国38年(1949年)

  4月,福州市各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掀起全市性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民主运动高潮。

  8月17日,福州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

  6月,革命将领吴石在台湾英勇就义。

  9月,民主建区,“三坊七巷”属大根区。

  1951年

  11月,福州市中医学会在南后街旧会址成立。

  同年,杨桥路扩建,延伸至环城路。

  1952年

  7月,福州市卫生防疫站在安民巷成立。

  同年,扩建鼓屏路,拆除唐代古迹“鼓楼城墙”。

  同年,福州市人民文化馆址设衣锦坊。

  同年,海军耆宿萨镇冰病逝福州。

  同年,诗人何振岱卒于大光里家中。

  1953年

  1月,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安民巷48、49号,馆长陈培锟,副馆长傳柏翠、马宁。9月,移址宫巷林聪彝故居,至1954年7月。

  50年代初

   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都办有职工业余学校和职工业余政治学校。

  1955年

  大根区设立8个街道办事处,“三坊七巷”分属南街、道山两个街道办事处。

  1956年

  4月,鼓楼、大根两区合并,称鼓楼区,“三坊七巷”属鼓楼区辖。

  7月1日,福州市自来水厂第一期工程竣工,杨桥路市民首先得到供水。

  1959年

  文儒坊卢家祠办“万人大食堂”,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与居民共进一次午餐。塔巷发生火灾,蔓延至郎官巷。

  1961年

  2月2日,中共中央领导人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水流湾福州市工艺石雕厂。

  1966年

  8月,福州市人委公告第一批更改路名,“三坊七巷”部分路名更改。

  11月,福州市人委公告第二批更改路名,“三坊七巷”大部分路名都更改。

  1971年

  杨桥路改铺沥青路面,延伸至凤凰山;宫巷改辅沥青路面。

  1978年

  衣锦坊东段改辅沥青路面。

  1981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坊七巷”于“文化大革命”中更改的路名全部恢复。

  1982年

  1月,林文忠公祠修复,辟为林则徐纪念馆对外开放。

  7月,南后街改装大口径水管,增加居民用水。

  12月,西河冲污工程竣工,使安泰河污水受到较大冲刷。

  1983年

  元旦,林则徐纪念馆第二期修复,正式对外开放。

  2月12—7日,鼓楼区政府在南后街举办盛大灯会,展出花灯近千盏。

  3月,鼓楼区在文儒居委会召开个人庭院栽花美化现场会。

  同年,文儒坊东口、郎官巷西口、塔巷西口、水玉巷口均修建坊巷名牌坊。

  1984年

  衣锦坊东口、安民巷东口修建坊巷名牌坊。

  1985年

  4月,杨桥新村正式动工,至1990年建成61座,建筑面积11.8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30亩。

  1986年

  3月至8月,安泰河、琼东河整治竣工,共清淤4.117万立方米,新建沿河栏杆1473米,砌驳岸380米,建绿化带103.05米。

  12月8日,国务院公布福州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同年,塔巷改辅水泥路面。

  同年,光禄坊刘家大院的精华—34号被开发商拆建为新村楼房,大梁柱、青石板块等被卖给西禅寺。

  1989年

  10月,杨桥东路拓宽工程动工,至1991年9月30日竣工,长1011米,宽32米,两侧旧房成片拆建。

  1991年

  林觉民故居修复竣工,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

  1992年11月26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消息报道香港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保护改造“三坊七巷”项目在香港签字。

  同年,郎官巷在东百集团扩建中被拦腰截断,林旭故居被拆毁。

  1993年

  1月,福州市文管会组织“三坊七巷”文物普查,为给领导决策提供确切数据。

  5月,福建闽长置业有限公司以每亩98.85万元的地价,取得“三坊七巷”661亩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开发。

  3—8月,以福州市考古队为主,对三坊七巷进行深入调查和民居测绘,还与省考古队联合发掘柏林坊、水流湾两处探方。

  1994年

  2月24日,邓拓故居修复竣工,对外开放。

  11月30日,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王文贵任组长。

  1997年

  1月,福建省人大批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文保护“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的传统坊巷格局和典型明清民居。

  2000年

  6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一行考察“三坊七巷”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文儒坊公约牌、陈承裘故居和林觉民故居等。

  2001年

  4—9月,双抛桥河为“加盖造景”工程所代替,旧观不复存在。

  2003年

  3月15日,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印发《福州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保护调查问卷》,100%回答都否定“旧房拆除,有文物价值的迁到其他地方重建”和“完全让房地产开发商去改造”。

  同年,闽长置业有限公司“保护改造”“三坊七巷”一期工程77.12亩地完工,衣锦坊(含雅道巷、柏林坊、酒库弄)大部消亡在高楼大厦中。

  2004年

  8月,福州地区62名专家、教授就福州文物保护问题,联名致信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

  2005年

  8月,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成立,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任组长,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等8位为领导小组顾问。

  12月,经多年谈判,福州市人民政府与福建闽长置业有限公司终止“三坊七巷”保护改造项目合同,政府收回“三坊七巷”土地使用权。

  2006年

  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沈葆祯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芙蓉园、黄楼、宫巷林氏故居、衣锦坊水榭戏台、衣锦坊欧阳氏民居、朱紫坊萨氏民居、二梅书屋、文儒坊陈氏民居名列其中。

  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揭碑仪式隆重举行。

  7月4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三坊七巷”在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的基础上,新增保护古建筑131处,共159处。

  8月,福州“三坊七巷”风貌协调区(澳门路西侧地块)正式动迁。

  12月11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组织专家评审会。

  同月29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规划》在福州召开评审会,更名为《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参加。

  同月30日,衣锦坊水榭戏台保护修复工程开工典礼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汪毅夫出席。

  2007年

  2月26日至3月4日,举行首届福州市南后街元宵灯会。

  3月7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4月28日,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揭晓,“三坊七巷”高居榜首。

  5月1日,三坊七巷全面动迁开始。

  6月11日,在京召开《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二次评审会。

  同月12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三坊七巷”6处“国保”单位修复设计方案。

  7月29日,聘请著名历史街区保护及古建筑修复专家张杰和张之平为“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

  8月2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选自《坊巷名居》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