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门世家

“台湾林”世家

主题词: 三坊七巷;“台湾林”世家 分类号: K82 来源: 《坊巷世家》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作者: 黄启权
字体:
来源:《坊巷世家》

发布时间:2015-12-30

  民国时期,福州城内杨桥巷的“台湾林”大名鼎鼎,富甲一方。其核心人物是林尔康妻陈芷芳及其子林熊祥。

  “台湾林”祖籍福建龙溪,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林尔康的高祖林应寅赴台,在淡水新社开蒙馆,授徒教书为生。清嘉庆初年,其子林平侯16岁,也随之去台。平侯先在

  郑家米店当伙计,后与人合股售盐,逐步发迹,林家由

  一个教书人家跃为富户。平侯40岁以后,花钱捐了官,从同知做到广西柳州知府,由富而贵。他告老返台后,迁居大嵙莰,盖房建屋,并在淡水至宜兰间购置田地,年收租

  谷达数万石。道光十二年(1832),平侯捐银2万两作军饷,清廷赏赐给道员衔。平侯生子五:长国栋,家号饮记;次国仁,家号水记;三国华,家号本记;四国英,家号思记;五国芳,家号源记。合称“饮水本思源”。国华、国芳事业有成,后以“本记”与“源记”联合设“林本源祭祀公业”,为林家公号。林本源因而成为林家的标记。

  林平侯卒后,其三子国华于清咸丰三年(1853)再迁台北板桥,营宅院,造园林,尤其开荒垦殖,年收租谷增至10余万石,兄弟子侄聚族而居,人称“板桥林”。国华长子维让于咸丰八年获钦赐举人;同治元年(1862),又以捐军饷2万两,赏赐“三品卿”衔。维让生子二:长子尔昌,早卒;次子尔康(1864—1895),字镜帆,秉性严肃,不苟言

  行,勤于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年未冠,即以淹博惊人,偶为诗,工书法,喜作汉隶,遒劲高古。娶陈宝琛幼妹陈芷芳。父逝后,尔康遵遗训主持家政,凡所开支,务绝糜费,唯好义举。他曾告家人说:“富贵无常,惟有德者可以保长久。”光绪十七年(1891),淡水各村时疫流行。当时台湾经济凋零,既缺名医,又缺良药。尔康差专人返回大陆购办著誉丹膏,在六桥馆设施医施药所,日夜救治,活人无数。疫平,民皆德之;尔康以为此系本分所在,不肯称功。甲午战后,时逢割台,林氏举家内渡,先住厦门。不久,尔康病卒,年32岁。生子三:长熊徵(嗣伯父尔昌),同盟会会员,与林文友善,辛亥革命前夕,提供经费,赞助起义。

  次熊祥、熊光(遗腹、孪生女二:长慕安,次慕兰。

  国华次子、维让弟维源,也以捐官升至内阁中书。清光绪五年(1879),台北筑城,他督办城工,从中获益,而又获赏赐“四品卿”衔。光绪十四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开垦、抚番,以维源为帮办。维源又因势扩展大量田地,年收租谷达20余万石。光绪十六年,清廷赏赐“太仆寺卿”衔。光绪二十年甲午战败;翌年,清廷割台与日,林维源挈妻孥、携侄林尔康、陈芷芳夫妇,举家内渡厦门,在鼓浪屿营“林氏府”。民国8年(1919)其子尔嘉(字菽庄)兴建园林,以“菽庄花园”名闻海内外。

  陈芷芳(1868—1935),名贞。于林维源卒后,1905年,携子女回福州,在杨桥巷购屋营宅,修建一座五间排大院,左右配以中西式花厅,堂皇富丽,十分气派,其后门直通郎官巷。她又出资为生母张氏大规模地重修文儒坊宅院、花园,选料精,制作美,至今给福州留下了一座古建筑的精品。陈芷芳住厦门时,陈宝琛主持修建漳厦铁路,常下榻于“林氏府”西楼,和妹妹共叙家常。陈宝琛曾说:“妹时年甫四十,自课诸子。余来谈家事,辄至夜午,门外风涛叫啸,与妹课子声相应答。”迁到福州后,兄妹过从更密。芷芳曾捐资二十万两银帮助陈宝琛开办全闽师范学堂和缮印红绫本《德宗实录》,因而获清廷赏赐“一品”封诰,并赠“义方

  垂裕”“福寿”两方匾额。民国8年(1919),经陈宝琛为媒,芷芳次女林慕兰与严复三子叔夏结亲。严家住郎官巷16、17号。这样以郎官巷为轴,林、陈、严三家经常往来。芷芳长女林慕安又配与沈瑜庆五子成栋。于是,林、陈、沈、严皆成姻亲。陈芷芳居住福州达三十多年,病逝后,夫妇合葬于福州鼓山廨院山麓。

  林家十分富有,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福建当局每遇财政困难,都曾向林家借款。林家在慷慨解囊、排忧解难的同时,也得到当局的诸多礼遇。

  林尔康次子熊祥(1895—1973),字文访,号直斋,自署大屯山民。自幼随母生活在福州,15岁能诗。陈宝琛以四女瑜贞配之,遂由舅甥进而为翁婿关系。瑜贞为五叔宝瑄继女,从小住在塔巷21号,后门通郎官巷,斜对面即是“台湾林”的后门。林熊祥于民国6年赴日,入东京学习院高等科攻哲学。年余,应家人之招,归台主持建兴株式会社,初露

  经商头角;但因不满日人在台推行“皇民化教育”和禁止传播汉语、汉文,遂轻装泛海至北京,通过陈宝琛入北京大学藏书楼为助理,参与订《古今越事》,校《全明文苑》,转为国立北京图书馆研宄员。民国11年(1922)冬,台湾大有物产株式会社成立,从兄命返台任社长。沿途历燕、赵、豫、鄂,饱览祖国山川,所至皆有诗纪事,不乏佳作。翌年春,复渡海至福州,在杨桥路开设“林本源祥记”商行。由于资本雄厚,又系阀阅世家,被推为福州台湾公会会长。抗日战争爆发,台人旅居福州者数百户,日困愁城,不知所从。熊祥提出:遣少壮者前往大后方,或升学,或就业;妇孺老幼悉归故里。从而,使不少“三台子弟”“得以置身革命行列,为国家民族效忠蹈义”。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收复,熊祥返回台北。民国37年成立的台湾通志馆,于民国38年7月改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9月林熊祥任委员,发起全面修志倡议。经一番论争,终于1951年1月,《台湾通志》开编,熊祥一手建纲立目,起例发凡。1957年,熊祥任主任委员,正值此时,全志告竣。熊祥又主持复办上海私立南山高级中学,改名为私立南山高级商工职业学校。由于他督教严格,校誉日隆,学者尊为“淑人君子”。熊祥善书法,人称“东宁三百年来第一人”。晚年,倡议并参与编撰《中原文化与台湾》,斥责台独者的谬论,爱国崇本之心可见。

  选自《坊巷世家》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