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人传略  >  林则徐

民惟邦本 爱民如保赤子

主题词: 三坊七巷;林则徐 分类号: K82 来源: 《民族之魂林则徐—林则徐生平事迹简述》 出版时间: 2007年04月 作者: 林子东 啸马 著
字体:
来源:《民族之魂林则徐—林则徐生平事迹简述》

发布时间:2007-04-01

  京官七年 励志爱民       

  1804年,20岁的林则徐考中举人。同年,他和福州名儒、曾任知县的郑大谟之女郑淑卿结婚。1806年秋,林则徐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书记,因为文牍办得好,受到上司器重。福建巡抚张师诚是赏识林则徐的“伯乐”,1807年初他亲自把林则徐招人幕府,使林则徐得到了从政的锻炼。在张师诚的鼓励下,林则徐于1811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后在翰林院供职,当了七年小京官。林则徐对官场的风气很不习惯,深深感到:京都引诱人堕落,比外地更加厉害;京官中爱好学习的,百不得一,自己还是少交游、多学习为好。因而,他努力研习历代文献和清朝政事。      

  经世致用的政治理念,使林则徐不忘国计民生,特别关注京畿一带的农田水利问题。他主张在北京地区大兴水利,广种水稻,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数百年来倚仗靡费极大、弊端丛生的漕运进行南粮北调的难题。林则徐后来于江苏巡抚任上,由门生冯桂芬等协助收集资料写成的著名水利著作《畿辅水利议》,就是在北京开始着手编写的。       

  林则徐曾两度奉命出京,担任江西和云南的乡试考官。他整顿考试风纪,严肃处理抄袭作弊之事;他选拔的人才“素有文誉”、“清贫绩学者甚多”,被誉为“清榜”,林则徐也因此以“公正清廉”而知名。

  林则徐赴云南主持考试途中,还写了第一部诗集《使滇小草》,其中一些诗如《驿马行》、《病马行》、《舆人行》等,真实地反映了官吏的贪酷与人民的苦难,抒发了林则徐正义的爱民心声。

  搏击豪强 公正执法 

  自1823年到1836年的十余年间,林则徐赈灾济贫纾解民困任职于江苏计七年之久。贯穿林则徐一生的爱民思想,在江苏呈现出诸多亮点:

  林则徐刚接任江苏按察使,就面临“两江案牍繁多”,仅京控案件就有三十多起。土豪劣绅操纵讼事,鱼肉乡里;贪官污吏插手刑狱,贪赃枉法。各级官吏办事拖拉,互相推倭,倒霉的是无辜百姓。

  林则徐采取果断措施,密访严拿了一批“包揽妓船,开设烟馆,要结胥役,把持地方”的恶棍。为了决狱公平,保护良民,林则徐还整顿司法工作,其措施有:1.详定解案章程,简化解审手续,清理积案。无关紧要的案件,由州县自行批解,无需送省,杜绝各级官吏索贿行贿、贪赃枉法等问题。2.亲自断案,所有司法文件都亲力亲为;命令各州县招募“仵作”,学习命案验骨的方法;要求州、县官必须亲自动手,细辨尸伤轻重,不准光凭汇报,以免因工作粗疏造成案情反复或导致冤假错案。3.“严办诬告,力拿讼师”,并约束司书,防止串谋作弊。经过雷厉风行的整顿,认真细致的工作,林则徐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将积压的大、要案审结了十分之九。这种精明强干、无私无畏的作风,令人耳目一新。事迹传开,百姓都称颂他是林青天。 

    

  赈灾济贫 纾解民困 

  江南本是富庶之地,负担着封建王朝赋税赈米、赠衣,缓解饥寒之急;发给种子、代养耕的大半,但在沉重租赋的剥削下,农民“虽丰岁不敷日食”;遇上灾荒,农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1823年夏天,江苏连降倾盆大雨,临江濒湖三十多个州县堤坝决口,田庐被淹,粮价飞涨,民不聊生。富户奸商囤积粮食,大发横财。松江的饥民包围官府,要求减免租赋,发放赈米。在此过程中发生官民冲突,行将激起民变。江苏巡抚韩文绮连夜调兵遣将,准备弹压。林则徐得知这个消息,急忙上书劝阻。他的父亲林宾日也为此事,信谕林则徐:“饥民生事,非平时之比,固不可废法,尤不可穷治”,还教给林则徐救灾对策。这和林则徐的爱民思想完全一致。林则徐赶备船只,亲赴松江,安定灾民;建议韩文绮实行禁止囤积居奇,广泛发动募捐,招徠客商免税从产区采运粮食,赈济饥民等办法。韩文绮采纳了林则徐的建议,使灾民渡过难关,避免了一场人为的灾祸。 

  1831年,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这一年,江苏又遭受严重水灾。林则徐根据以往的经验,向两江总督陶澍提出了十二条赈灾措施。陶澍据此订立了《赈灾章程》,包括给灾民施粥、牛,发动生产自救;资送流民,收养老幼,埋殓死者等。真所谓扶危济困,生养死葬,体现了林则徐无微不至的仁爱之心。无怪乎受惠的穷人感激他,说:“林公恩德,给了我活路。” 

   

    

  单衔上疏 为民请命 

  1832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这时的江苏,还没有从前一年的大水灾破坏中复苏,接踵而来的却是更加艰难的饥岁凶年。1833年夏秋之际,江、扬、淮、徐一带大雨滂沱,沿江府县,十之七八一片汪洋。江南也连遭风雨,晚稻损失过半,棉花收成无望。接二连三的天灾,把农民逼到“口食无资”、“生计日蹙”的绝境。农村的雇农和城镇靠纺织为生的手工业工人无处打工,被迫扶老携幼,到处流亡。面对严峻局势,林则徐与两江总督陶澍信函来往,商量向道光帝奏报,请求缓征江南漕赋,拨发赈粮。正在此时,道光帝下了谕旨,指责“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影响了国家财政收人,还训斥林则徐等“不肯为国任怨”,只知沽名钓誉。这等于封住了林则徐的口。但林则徐“昼见阴霾之象,宵闻风雨之声”,想到“吴民旦夕就毙”,大兴水利泽被民生寝食难安。爱民如保赤子的情怀,使他不顾自身安危,单衔上疏,为民请命。 

  林则徐在秦折里据理力争:“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延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小民口食无资而欲强其完纳,即追呼敲扑,法令亦有时而穷。” 

  他向道光帝说明了人民的利益是国家的根本这样一个道理,又暗示道光帝,一味追逼,竭泽而渔,农民就要起来造反了。道光帝无可奈何,只好同意林则徐的请求。消息传开,老百姓感动得相聚哭泣,庆幸更生。林则徐用血泪写成的这份奏折,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爱民文献。 

   

    

  大兴水利 泽被民生 

  林则徐任职江苏期间,以极大的精力投入抗洪救灾,他在实践中认识到赈灾只能救一时之急,兴修水利才是长久之计。“水利之废兴,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林则徐把水利提到关乎农业的命脉,关乎人类文明的高度。这种科学的治水观,指引林则徐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他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长江、淮河、汉水、黄河直至新疆,造福当代,泽被后世,被誉为“近代大禹”。 

  1828年,林则徐因父丧在家守孝。他看到曾经是“闽会第一水利,当可溉田数千顷”的福州西湖,年久失修,沿湖的豪绅又把岸上积土推入湖中,围占田园,致使湖身淤塞,春夏湖水漫患,枯水期干涸见底,良田荒芜影响民生。关爱家乡的林则徐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议,并协同地方官,组织领导施工,并代地方官撰拟《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重浚福州小西湖禁把持侵扣告示》和《湖堤砌石种树禁止掘毁告示》。西湖于第二年九月修浚完工,湖水深二尺到七尺不等。林则徐于湖边加砌石岸,岸堤上种了千株梅树,还精制了两艘游艇。西湖重新发挥了水利功能,也为家乡增添了湖光山色的秀丽。 

   

  1831年,林则徐擢升河东河道总督,管辖山东、河南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一上任,他就深人实地考察,把整条河流的形势,在墙上绘制成图,哪里平缓,哪里危险,一看就知道。这就使治河的官吏不能敷衍搪塞。林则徐深知偷工减料是官吏贪污,造成如今说的“豆腐渣”工程,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根源。因此,他紧抓不放,用最严格、最过细的办法检查,在每堆“料垛”当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度丈尺,相其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垛不拆。”连道光帝也承认“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在江苏水利工地上,林则徐经常坐一条小船,在河流中测量水情深浅,与修河民工同劳苦;连下雨天也坚持查工,穿便服徒步于泥泞中,修堤的老百姓竟忘掉他是一位高官。经过艰苦努力,年久失修的刘河、白茆河诸水相继疏通。不久江南连遭大雨、干旱,但由于水利修得好,灾年仍获丰收。 

  最为感人的是林则徐以“罪臣”身份,在流放路上赶到开封防洪抢险的事迹。1841年秋,开封祥符堤防溃决,滔滔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溢满城厢,城中万户哭声一片。文武官员束手无策,竟集议放弃开封,迁民于洛阳另立省城。代河督的军机大臣王鼎力奏让治河有方的林则徐协助。林则徐兼程赶到工地,日日夜夜跟抗洪的士兵、民工一起抢险,劳累过度而生病。一些借工程肥私的贪官污吏,还制造流言飞语。以“亿兆命重身家轻”自励的林则徐,冒着再遭诬陷的风险,拖着疲病的身体,义无反顾地坚持抢险斗争,终于使堵口工程合龙,保住了开封城。但林则徐并未因功“免罪”,道光帝发下谕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人民心中有杆砰,林则徐爱民、恤民,受到百姓由衷的爱戴。林则徐的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冯桂芬追忆:偌大一个江苏省,几十个州县,千百万人民,穷乡僻壤的妇女孩童很少知道高官的名字,但唯独对林则徐的名字很熟悉,没有人不知道他是个好官。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至今还镌刻着林则徐的画像和赞语,这就是百姓对林则徐的评价。 

  选自《民族之魂林则徐—林则徐生平事迹简述》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