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事不尽心 无一事无良法
林则徐精力过人,勤政务实,责任感极强。“在官无一日不治事,无一日不见客,亦无一日不亲笔墨。”林则徐形容自己“终身无嗜好……朝夕孜孜不倦者,国政民瘼,两大端而已”,即除了国计民生时刻挂在心头以外,没有别的追求。林则徐非常讲求实际,重视调查研究。1832年,他就任江苏巡抚,当时江苏的科考秩序十分混乱,成千上万的考生进场,一昼夜都进不完,以致挤死了人。考场中没有厕所,考生只好在墙边院角随地便溺,弄得臭气熏天,蚊蝇丛集。林则徐亲临现场,实地考察,逐个解决问题。连吃饭喝水这样的事,也都要亲自检查。经过林则徐的整顿,考场内外混乱不堪的局面一扫而清。仅此一事,就足以说明林则徐作风的细致周到、认真实干。
林则徐既有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又有注重实践、讲求实效的实干精神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就必然会关注各种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端,必然会以开拓精神进行各项兴利除弊的改革。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一生不断地被派到最棘手、最吃紧的岗位而能把事情办好,被人称赞为“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
亲种试验田 推广双季稻
江南漕赋重,灾害多,要保障农民生活,一要兴修水利,旱涝保收;二要改良稻种,推广双季稻,提高产量。为了进行这项耕作制度的改革,林则徐做了周密的调查研究,做好细致的发动工作。江南地区的租种传统是种稻交租赋,麦收归佃农,大家习惯了稻麦两季,不愿改种双季稻。有的人还以江南春寒,不比闽、粤地暖,不宜种双季稻与土地肥力受限,两季产量未必胜过一熟等理由来抵制。林则徐列举事实,富有说服力地论证江南推广双季稻的可行性。他深知事实胜于雄辩,不做出成绩,百姓不会相信。于是他雇请老农,在巡抚官署后园开辟水田,亲自种起了试验田。他的日记多处记载了耕作情况,道光十四年四月五日记:“后园田内插秧”;五月二十四日记:“所种水稻秀者十之三四六月十五日记:“所种早稻,俱已升浆,其中湖北之种,穗长而粒多”。试验成功后,方法便在民间推广,对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民食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
开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先河
林则徐重农而不抑商。1831年,他在河南布政使任上,接到江苏官府紧急公文,江苏官府请他配合在河南采购米麦,运送江苏赈灾。林则徐根据以往江苏“招徕商贾”的做法,强调要利用商业资本的积极性,指出只靠官府采买,不足以救济灾荒;若把商人动员起来,贷给资金,免其关税,他们就乐于购运粮食,补充一向为官府垄断的赈灾事务的不足。这说明林则徐对商业所具有的货畅其流、平抑物价、便利民生的作用,已有所认识。
1847年,林则徐从新疆获释,由陕西调任云贵总督,在经济领域着力抓了一项改革,就是鼓励商人集资开矿,“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成则加奖,歇亦不追。”这样做的好处是:1.运用利益驱动,刺激民间资本参与开矿,“小民趋利若鹜,矿旺不招自来,矿竭亦不驱自去,断无盘踞废硐,甘心亏本之理。”2.防止官办“假手于募丁胥役,弊窦愈多”的腐败滋生,避免经营不善导致亏赔的风险。
为了鼓励商人开矿,林则徐还提出了四项改革措施:1.“宽铅禁”。铅是银的副产品,可以制造武器,但清朝禁止民间经营。林则徐认为铅有多种用途,并非仅制铅弹;他主张开禁,以增加民营业主收入。2.“减浮费”。减少官府名目繁多的层层盘剥,保护厂矿利益。3.“严法令”。打击帮派势力为非作歹。4.“杜诈伪”。严禁假冒伪劣,欺诈牟利。
林则徐的这些改革,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趋势,开启了近代工商业的先河,符合社会前进的潮流。
试铸银币的创举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外国银洋在沿海流通以及鸦片走私引发的白银外流。清朝币制,长期实行银两和制钱并行,一两纹银兑换一千文制钱。英美等国商人来华购买茶叶、丝绸等时,洋钱便随之涌进中国市场。由于它携带方便,计算简单,成色重量准确,民间乐于使用,于是在东南沿海市场上通行无阻,造成币制混乱。许多官员主张禁止洋钱输人,白银出口。而林则徐认为“银钱贵在流通”,银币取代不便携带、分割的银锭是必然趋势,非人力所能强行禁止。为此他向道光帝提出自铸银币的建议:“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每一枚以纹银五钱为准,轮廓肉好,悉照制钱之式,一面用清文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计银钱两枚即合纹银一两”。
道光帝并不采纳林则徐的建议,下旨说:“改铸银钱,太变成法,不成事体。”况且洋钱禁止还来不及,岂有内地再铸银钱的道理?但林则徐还是大胆地试铸了。据当时人说,它的样式像棋子,上面刊明足值纹银七钱三分。但由于铸造技术不过关,试铸的银币达不到标准,加上皇帝的反对,林则徐的这一关乎币制重大改革的试验被迫停止。
林则徐本着“上以裕国,下以便民”的目的,还在漕务、盐政、河工、税收等方面开展改革。但此时整个清王朝的经济状况已经病人膏肓,积重难返;保守力量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也竭力阻挠改革。林则徐的改革步履艰难,不少措施未能贯彻到底。但这毕竟显示了林则徐“第一个吃螃蟹”的改革开拓锐气,以及这位杰出政治家经世致用的才识。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也是林则徐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作为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林则徐改革的着力点,鸦片战争以前,是在国内社会经济方面;从查禁鸦片到战争爆发,则转移到探索西方文化,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及建设海军方面。
林则徐是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倡导者和维新思想的先驱。紧随鸦片走私的英国舰队冲击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抵御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神圣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林则徐的肩上。在广东禁烟抗英期间,林则徐深感和外国人打交道,“必须时常探访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方”。他择密派人到澳门探察,利用机会直接向外国人询问情况。他组织人员大量翻译英国人编的《广州周报》、《新加坡自由报》和美国人编的《中国丛报》等英文报刊,汇编成《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其中根据《地理大全》翻译的《四洲志》一书,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知识的著作。后来,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编撰了《海国图志》。这本书对中国的维新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近代中国正视西方文化是从林则徐开始的。他突破了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传统观念,带头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开创了认识世界的新风尚。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倡导建设近代中国海军的先行者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差距悬殊。林则徐在收缴英国不法商人走深受林则徐器重的左宗棠、沈葆侦继承了私鸦片的斗争中,预感英国即将要发动侵略战争。跟海上入侵的敌人作战,不改进战船大炮,不搞好海军,是自取失败。于是他以极大的紧迫感,“亟筹船炮,速募水军”,派人秘密绘出西方多种战船结构式样,准备仿制;还抢在战争爆发前通过美国商人买到美国兵船“甘美力治号”。
不出林则徐所料,英国内阁很快作出了发动战争的决定。道光帝慑于逼近北京的英军的武力威胁,指责林则徐“措置失当”,要“重治其罪”。在艰难复杂的情况下,林则徐仍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力陈造船制炮实为抵御外敌侵略,是保卫祖国海防的长远之计,建议从广东海关税银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造船制炮的经费,强调“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但道光帝竟御笔朱批:“一派胡言。”尽管屡遭打击,磨难重重,林则徐依然念念不忘造坚船、建海军、固海防,甚至赴戍途中还在筹划。他在嘉峪关外安西州行馆给同乡友人江鸿升写信说:“只须漳、泉、潮三处濒海地方,缜密经理,得有百船千炮,五千水军,一千舵工水手,实在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原不难制犬羊之命。”意思是只要武器装备精良,水军技术熟练,军民勇敢团结,就不难克敌制胜。林则徐的海防思想影响了沿海省份,加上他的倡导、推动与地方官员的贯彻实践,福建、广东、浙江三省地方官员统一部署了造船制炮的军事工业(隶属于水师)。当时,外国人的记述也说,英军侵占鼓浪屿时,“发现一所大造船坞”,“在内港我们发现几艘大型水师船,近于完工,这些船有两层,炮架上装了二十多门大炮,和我们的一样。”
深受林则徐器重的左宗棠、沈葆侦继承了林则徐的造船建军思想,于1866年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局,这是中国最早、最大的造船基地;并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海军将领。从历史发展的全局看,林则徐当是倡导建设近代中国海军的先行者。
选自《民族之魂林则徐—林则徐生平事迹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