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7月14日,林则徐从浙江镇海踏上遣戍征途,历时一年四个月,抵达伊犁。扣除开封治河,病留西安,仅西安到伊犁,此次行程约五千里,历时122天。这是一次悲壮之旅、英雄之旅。
悲壮之旅荒程万里风雪长征
林则徐赴戍途中,风霜雨雪,令他备尝艰苦。他的《途中大雪》诗句“积素迷天路渺漫,蹒跚败履独禁寒”,写出了这位老人冒着漫天大雪,穿着破旧的鞋子,在被积雪掩埋难以辨认的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挣扎行进的情景。林则徐1842年12月7日的日记具体地记载了行路的艰难:过塔尔奇山,只见大雪纷纷。驱车过山,到山顶上,忽然狂风大作,几乎连人带车掀翻卷飞。雪乘风势,扑进车厢。停车吧,山顶无处可歇;下岭吧,坡陡,有翻车的危险。不得已,只好下车步行,让同行的两个儿子牵扶,跌跌撞撞地走着……这对于在抗英前线的英雄是何等不公,对于久病衰迈的老人又是何等残酷。正如林则徐在给友人信中说的:“去夏在西安,大发虐疾,调治两月,扶病出关,似此瀚海龙沙,$程万里,衰龄病骨,风雪长征,颜于九死之形。”但所有这些,都没有难倒铁骨铮铮的英雄。
英雄之旅官民拥戴争相迎送
人民是公正的,不少官员在抗敌与投降问题上也富有正义感。林则徐被皇帝定为“罪臣”,可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却是伟大的英雄。林则徐在广东被革职,广州百姓就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他们不管皇帝怎么说,怎么做,纷纷到林则徐的住处慰问。慰问者甚多,竟阻塞了街巷。他们给林则徐送来了五十二块颂匾:“民沾其惠,夷畏其威”,勋留东粤,泽遍南天”;“德敷五岭,威慑重洋”……这些挂匾,歌颂了林则徐爱国爱民的品德和威慑外敌的大无畏精神。林则徐协助王鼎治河成功仍被远戍,中原立即发起救援高潮,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声称:“有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林则徐自中原出发,一路西行,受到了为英雄壮行的礼遇。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各级官吏都争相欢迎,为一睹他的风采;大家想尽力替他做一点事,以减轻他身心的痛苦。抵兰州时,督抚亲率文职官员出城相迎,武官更出迎十里之外。过甘肃古浪县,县知事到三十一里外的驿站恭迎。1842年12月10日,经过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了新疆伊犁的惠远城。伊犁将军布彦泰立即亲到寓所拜访,送菜送茶,并派他掌管粮饷。这哪里是监管朝廷的罪臣啊,简直是欢迎凯旋的英雄。
以诗言志抒发民族忧患意识
在被贬赴戍的漫漫征途上,林则徐时刻挂记着东南战局,他把对侵略者的愤慨、对战火蔓延的忧虑、对战胜敌人的渴望,凝聚在一路行吟的诗句里:“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①“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余身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②“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③“小丑跳梁谁珍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这些诗,以鲜明的对比,突显了林则徐在个人厄运与国家危难之间的感情倾向。他不畏玉门关外,绝塞荒途;不惜万死投荒,终老边疆;念念不忘的唯有国家安危;一心所系,全在力挽狂澜,制伏“犬羊”,消除“金革”,澄清中原。
这些诗,还反映了林则徐对腐朽没落的清王朝使国家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清醒认识。林则徐感伤“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慨叹“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尽管自己“未雨绸缪”,备战抗敌,但多方掣肘,战事仍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林则徐遥想“烽火照江南”、“江东战鼓声”,深感外患加深,国势危急,自己又被革职流放,报国无门。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自念一身休咎生死,皆可置之度外,唯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前事可悲,后患又大,每一思之,心肝欲裂。”这是近代中国屈辱、痛苦的历史投射在林则徐心里的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保卫边疆巩固塞防
从抗英前线来到西北边疆的林则徐,基于他对沙皇俄国的扩张历史的认识,以及英国企图染指新疆、西藏的洞察,严密关注西北边疆的防务。
林则徐到伊犁不久,道光帝准备裁撤设置了一百多年的伊犁镇总兵,这等于削去一个塞防重镇。伊犁将军布彦泰接到道光帝的谕旨后,立即会晤林则徐,听取意见,并请林则徐代拟奏稿。这份奏稿分析当时境外敌人人侵的危险,比以前更加严重,如果在这时候裁减兵员,必定会使外敌以为有可乘之机,影响边疆安定。因为奏稿力陈保留伊犁镇总兵的理由,总算保住了塞防重镇的防务力量。
林则徐还致力于研究新疆的历史地理沿革,这些研究加强了他对沙俄的警惕。他说:我看俄国势力一天天强大,布置策划显示出不小的侵略野心。英国人从海上侵略,守住了沿海,他就奈何我不得。而俄国人则从西北包围我边境,南部可以从云南进入,陆路相通,防不胜防,将来必为大患,深可忧虑。在去世前一年,他还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到新疆后形成的塞防思想,与他抗英斗争中形成的海防思想,构成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国防思想体系。
林公渠、林公井、林公车
1843年,林则徐带病承办了伊犁惠远以东的阿齐乌苏荒地开垦。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水利专家,他认为新疆气候干旱,开荒必先治水。他向布彦泰提出捐修水渠龙口工程,得到布彦泰的支持。林则徐捐出私银,精心设计,监督施工,历时四个多月,建成了一条六里多长的水渠。这个被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建成新渠才退役。林则徐还研究了一种特殊水利设施“坎儿井”,并大力推广,使原来干旱的吐鲁番和哈密扩大了灌溉面积,成为富庶之区。百姓颂扬林公功绩,新疆至今还流传着“林公井”的美称。和阗地区能养蚕、缫丝、织绸,所产丝绸素有“和阗绸”之称。林则徐把中原的纺车样式在和阗推广,被称为“林公车”。
开垦南疆屯田实边
林则徐谪戍新疆三年,为民办了一件好事,为国立了一项大功,那便是“屯田实边”。林则徐在北疆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又被派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且北疆南疆天山阻隔,雪峰摩天,这无疑又是对林则徐的一场更大更苦的折磨。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的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城。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即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亲验土方,察看质量。整整一年,为新疆勘查了近七十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完成了这个大工程,满怀豪情壮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西域遍行三万里,斯行我亦浪称雄。”
“穷边鸿雁倍堪怜”
林则徐的爱民、忧民形象,在谪戍新疆期间而愈益闪亮。他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林则徐在所作组诗《回疆竹枝词三十首》中,多侧面地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穷愁的生活条件:“穷户仅开三尽窦,至今依旧小门闾”;“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他还以维吾尔语入诗:“阿南普作巴郎普,积久难寻避债台。”林则徐在后来署理陕甘总督的奏稿里也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描述:“南路八城回子,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椹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褛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以衰病之躯,历尽辛苦,开垦了大量农田,并且冒着“忤旨”、“欺君”的风险,力主将南疆垦地的大部分拨给回民耕种。贫苦回民称颂:“林公活我。”他们建立“林公坊”来表示崇敬、爱戴之情。像林则徐这样的封疆大吏,虽被革职流放,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疾苦却还是那样萦绕于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少见的。
“人才难得”
新疆地僻、路险、天寒、风烈、沙暴,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林则徐以抱病之躯,待罪之身,饱受折磨,但他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逆境,急公好义,深得人心,也赢得了正直官员的理解和尊敬。与林则徐接触颇多的八旗贵族伊犁将军布彦泰给道光皇帝的密奏片中,称道林则徐赋性聪明而不浮滑,学问渊博而不拘泥,为人诚实坦率,经验丰富,老成可靠,不是那些夸夸其谈之流可比。他说,我平生所见的人,没有一个超过他的。以这样有用之才,置于废闲之地,实在可惜。
他极力推荐林则徐,称道林则徐“人才难得”,希望清廷能够重新启用,但这一建议未能得到及时采纳。
规劝哈密王还田于民
林则徐在哈密勘田时,意外遇到百余军民绅商拦轿递状,控诉当地统治者哈密郡王伯锡尔霸占当地除三处官屯以外的所有土地和山林,致使民众无半亩之田。耕者种粮要交地租,瓜菜之地也不能免。驻军修缮营房取土一车,要交数十文钱。连军民人等出殡,也要给银数两才准埋一棺,使得人们怨声载道。林则徐接状后,与当地官员商议。官员们都有难色,因为伯锡尔情况特殊。一百多年来,历代哈密王维护国家统一,协助清王朝平定叛乱,对新疆的稳定是有功劳的。清朝皇帝都给予优厚的褒奖和礼遇,无人敢触犯他。林则徐为戴“罪”之身,更须慎重行事。但他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爱国爱民之情使他面对诉状中的桩粧欺民行为不能坐视不管。他决定要以负责而妥善的方式来为人民伸张正义,讨回权利。
林则徐连夜查阅了档案,了解了哈密和伯锡尔的历史,以及朝廷对南疆革除陋规、安民靖边的有关条款。第二天,他会同其他官员在哈密大人公署召见伯锡尔,询问状纸所控之事。林则徐对伯锡尔晓以大义,并指出,朝廷曾因哈密遭受灾荒战乱而免其官粮,但并未将土地封给哈密王。伯锡尔霸占属于朝廷的土地山林,强收租税,纯属非法。哈密王早闻林则徐声望,又慑于民怨沸腾,自知理亏,当场表示愿将私占的万亩耕地献出充公。对于状纸所告勒索收费等事,伯锡尔推倭不知。林则徐正色告诫他:你不知情,那是下属所为,也要严行查禁。林则徐以严正而又讲理的态度,顺利解决了这桩讼案。事后,林则徐会同当地官员将伯锡尔所占一万余亩土地全部收为公有,分给二百七十二户农民耕种。几天后,林则徐接旨获释,以四五品京堂候补。为进一步取缔勒取地租、围占坟地、掩埋索价、取土要钱等不法行为,林则徐会同当地官员发出告示,表明若有“借端勒诈之人,即重治其罪,不稍宽贷”,并将告示刻石立碑在城关大道旁,让官民知晓,共同监督、遵守。
林则徐正义凛然,又有理有节地处理了哈密王违法事件,维护了哈密人民的权益。哈密军民无不额手称庆。
选自《民族之魂林则徐—林则徐生平事迹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