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一生完美地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他对腐败深恶痛绝,听说贪赃枉法之事,每每大发脾气,为使自己保持冷静,曾手书“制怒”匾额,挂在厅上。他在《答陈恭甫前辈》这首诗中,用“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两句,揭示了“贪欲”是腐败的根源。林则徐毕生身体力行的则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崇高道德准则,清廉自律,垂范后世。
林则徐的“廉政公示”
1839年初,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他发出“传牌”,对沿途接待事宜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一、“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惟顶马一弁,跟丁六名,厨丁小夫共三名,俱系随身行走,并无前站后站之人。如有借名影射,立即究拿。”明白告示此行未带亲信秘书,只有勤杂服务人员十人,更不搞前呼后拥。如发现假冒,立即拘捕惩办。
二、“所坐大轿一乘,自雇轿夫十二名;所带行李,自雇大车二辆,轿车一辆。其夫价轿价均已发给,足以敷其食用,不许各驿站索取分毫。该州县亦不必别雇轿夫迎接。至不通车路及应行水路之处,亦随地自雇夫船。”从北京到广州,沿途所经州县驿站不计其数,为了不打扰地方,不增加百姓负担,林公所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解决,自付费用,不许“索取分毫”。可谓公私分明,克己奉公而又心细如发,考虑周到。
三、“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林则徐对自己的伙食标准作了严格规定,特别指出禁用“燕窝烧烤”等高档食品。
四、“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索者即须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他严禁身边工作人员拉虎皮作大旗,收受红包馈赠。敢于伸手的要揭发,暗中行贿的必定查处。
传牌最后强调“言出法随”,要求“沿途各州县驿站官吏准此”奉行。就是说,以上规定带有强制性,要动真格,绝不是掩人耳目的官样文章。
这道传牌,可以说是林则徐的“廉政公示”,也是中国廉政史上的珍贵文献。位高权重的钦差大臣,自奉如此之俭,律己如此之严,实在是凤毛麟角。
“林钦差的手没有被贿赂玷污过”
“无欲则刚”是林则徐取得虎门销烟伟大胜利的精神力量。鸦片走私的泛滥和清朝的腐败政治分不开,鸦片走私商贩通过贿赂,从清朝官吏那里找到了保护伞。他们也试图用这种方法在林则徐身上打开缺口,然而这一招在正气凛然的林则徐面前失灵了。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首先从暗中帮助外商走私鸦片的十三行洋商开刀。他责令洋商头目伍绍荣等,迅速向外商传达他的谕令:要外商将所有鸦片尽数缴出,并写出“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书面保证。伍绍荣看到事态严重,主动陈述“愿以家资报效”,妄图以巨额行贿摆脱困境。林则徐非常愤怒,痛斥:“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当场斥退伍绍荣等。伍绍荣见林则徐的态度这样坚决,只好匆匆向外商传达了林则徐的谕令。对于林则徐的刚正廉洁,当时敌对的英国人也很敬佩,说“林钦差的手没有被贿赂玷污过”,“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财著称”。
林则徐的遗产
1847年初,林则徐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衙署写给三个儿子的《析产阄书》(分家文书),说自己做了三十多年官,没有时间经营家业。历年供养父母的俸银,老人除了帮助亲友外,舍不得享用,添置些房产,只值三万两银子,每个儿子只能分到价值一万两的房产,至于现银则无可分。
这封带有遗嘱性质的信还告诫:“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
他曾撰写楹联:“师友肯临容膝也,儿孙莫负等身书”,表明自己是以诗礼传家,而不是以钱财传家。他认为对子孙来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教育后代保持清白家风,勤俭度日。曾国藩对这件事很有感慨,他在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封疆大吏养老陋宅
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按清朝规定俸禄全无而路费必须自筹。林则徐手头拮据,西行万里的食宿费用成了难题。福州有一位姓苏的富户,自愿出银万两资助,表示对林公的敬仰之情,但林则徐坚辞不受,后来对方答应收下林家的房契做抵押,他这才接受了这笔急需的银两。
林则徐去世前一年,在云贵总督任上,写信给女婿刘齐衔,谈了养老的想法:父亲旧屋所在的文藻山,年年涨洪水,又不够住,修缮也得一大笔费用。他的大儿子和两个女婿是京官,本想在北京买房,一家能团聚,但在北京购置一座住宅,要万两银子,只能望而却步。林则徐信中还说了另一个顾虑,就是北京的生活费用、人情应酬比外省要多花销好几倍,粮食又贵,负担不起,进京的念头就冷了下来。林则徐为国家奔波三十多年之后,告老还乡。当时在福州,他的官阶最高,但他的养老之处,不是达官贵人会集的三坊七巷,而是父亲留下的位于平民百姓聚居的文藻山的旧屋。林则徐的长眠之地,也不是什么豪华的陵墓,而是和父母兄弟六人合葬在一个墓里。林则徐为国家、为民族呕心沥血,建立了惊天动地的功业,可自己的生活却这样俭朴,不追求物质享受,这在历史上的高官当中是非常罕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选自《民族之魂林则徐—林则徐生平事迹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