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

主题词: 三坊七巷;沈葆桢 分类号: K82 来源: 《三坊七巷志》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作者: 黄启权
字体:
来源:《三坊七巷志》

发布时间:2009-06-18

  沈葆桢(1820—1879)

  榜名振宗,字翰宇,号幼丹,侯官(今福 州市区)人。家住宫巷26号,系其同治年间 手置,并作修葺。清道光二十七年(1874年) 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授编修。 咸丰四年(1854年)改江南道监察御史;咸 丰五年,任江西九江知府;翌年,调署广信 (今上饶市)知府,乞得饶廷选援兵,与太平军作战,在危急中解广信围,升任广饶九南兵备道和吉南赣宁兵备道。咸丰十一年,调赴曾国藩安庆大营办理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由曾国藩保奏,升江西巡抚,兼办广信粮台,妥善处理南昌法国教堂被拆毁案件,当地绅民感其恩德。同治三年九月,急行军五昼夜,俘洪仁牙、洪仁政、黄文金等,并在石城荒谷搜获洪贵福(洪秀全之 子),受到清廷重赏。同治五年,经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授总理船政大臣。次年六月,正式主持福建船政,排除种种干扰,经他与 左宗棠上疏力争,船政业务得到发展。葆桢不顾英人反对,聘请法人日意格、德克碑为船政正、副监督;他重视学习外国科学技术, 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葆桢设“船政前 学堂”教法语,培育造船制机人才;设“船政后学堂”教英语,造就轮机驾驶人才。在招生上釆用英、法海军学校的规章制度,参用 中国的考试方法,入学前通过三场考试,严格挑选;教学则釆取“教习包教,学生包学”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葆桢主政期间,福建船政制造成功“万年清”等15艘船舰,并为国家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海军骨干。同治十三年五月,日本政府以琉球船民在台湾遇害为借口,派兵登陆台湾社寮港,占据琅王乔,擅建都督府。清廷授葆 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率师入台。葆桢决定以“理谕”、“设防”、“开禁”作为处理原则,调兵驻守各处, 建筑炮台;铺设海底电线,沟通闽台军务;又 抽调淮军到台。日本探知葆桢加强战备,不敢轻举妄动,转而要求抚恤琉球遇害人员家 属及赔偿军费。清廷答应其要求后,日军退 出台湾。葆桢又加强台湾的行政管理,奏请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增设台北府,置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在琅新,增设恒春县;分南 北两路开山辟道,招彳来内地人民开发山区;宣布编户口、禁仇杀、立总目、垦荒地、设番 塾(学校)等七条约法;引进西洋机器,开采台北煤矿;兴建郑成功祠,发扬民族正气;修筑城垣,增强防御力量。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葆桢受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奉命处理“皖南教案”,以“罪无所归”折服洋人,妥善结案。任内修河堤,行海运,筹积谷,拔罂粟,减税收,整盐务,禁厚殓,修炮台,固防务,平冤案,选贤能。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五年十一月病卒于督署,年60岁。 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肃”,设专祠乌石山南麓(在今福州市政府大院内)以祀。著有《居官圭臬》、《沈文肃公政书》等。

  选自《三坊七巷志》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