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人传略  >  严复

幼贫失怙

主题词: 三坊七巷;严复 分类号: K82 来源: 《天演论》 出版时间: 2007年10月 作者: 杨和强/胡天寿
字体:
来源:《天演论》

发布时间:2007-10-13

19世纪,是中国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那是三千年封建制度走到末了的必然结果。当西方国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时,中国国力却江河日下。对外,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内,“四书”、“五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吏治腐败,军备废弛。日趋腐败的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曾经盛世的中国,此时从内到外都已经腐朽透顶,如同一只毫无抵抗力的肥羊,引来了西方列强的觊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家在经历着耻辱,人民在经受着炮火。世界变了,往昔的繁荣已不再,剩下的只是苦难。我们的主人公严复就诞生在这个动荡变幻,新旧交割的痛苦的历史洪流之中,他一生的命运与际遇也与此紧紧相连。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癸丑十二月初十日),严复出生于福州南台(南门以南、闽江以北的福州市区,即今台州)苍霞洲一个中医世家,乳名体乾,谱名传初。严家祖籍侯官县,曾祖父严焕然中过举人,曾任松溪县学训导。后父祖两代都以行医为生,悬壶济世。父亲严振先从小就跟着祖父学医,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他继承父业之后,就因医术高超而声名鹊起,有“严半仙”之美称。当时,南台岛一方乡人遇有疑难病症,无不踵门求医。振先为人善良,宽厚疏财,如果是穷苦人家急症求诊,他多是先行诊治后计报酬,有时竟代付药费,有还就收,不还也不索讨。他每天出诊各乡,途中须经过一座石桥,附近贫苦病人听闻他乐善好施的美名,经常群集桥头,等着他的轿子到来后便请求施诊,后来竟成惯例。父亲的仁义之举在严复心中印象十分深刻,这无疑影响到他后来的为人。

 

严复最初的启蒙教育是父亲振先给予的,除了医术高超以外,他还有深厚的国学造诣,因此算是一位儒医。对家中这个唯一的儿子,严振先寄予了厚望,也有意栽培他,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像曾祖父那样,通过科举仕途而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严复6岁时,振先将他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他开始逐渐了解儒学文化。学至9岁时,父亲又将他送回家乡阳岐县,在胞叔严厚甫的私塾里读书习字。小严复幼年早慧,记忆超常,在胞叔严厚甫那里就已经无书可教。11岁那年,严复回到了省城,师事义序黄宗彝(少岩)。说起这个黄少岩“为学汉宋并重”,学识渊博,为闽省宿儒。著有《闽方言》一书,熟悉明代东林掌故以及宋、元、明儒学案与典籍。因他平时向严振先求医,二人言谈投机,遂成为好友。振先倾慕其文才广博,便将儿子严复送到他家里读书。

 

 

虎门海战图

1841年,英军入侵广州,中英两军在虎门展开激战,不久虎门陷落。从此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与中国的战争,

加之国内农民起义蜂起,战争频繁,人民陷于水生火热之中。严复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多灾多难的时代。

 

平日黄少岩督学严厉,其讲学广博并不局限于经书之中。他有抽大烟(鸦片)的癖好,严复常侍坐烟榻之侧,于烟雾缭绕之中,饱聆老师谈说宋、元、明学案及典籍(这可能给严复以不良影响,后来他也抽大烟)。在他的指导下,严复的学术视野大大拓展,并陶冶了情操。尤其是东林党人不畏权奸、刚直不阿的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与气度,令严复肃然起敬、终身铭记。从他那里严复学到了较多的中国儒家传统知识,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黄先生去世之后仍由其子孟修来家就馆,教授严复学问。应该说,从4至12岁期间,严复所接受的是较为系统的传统启蒙教育,这种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一生。严复后来的很多行为特征都表明了这些幼年难以抹去的痕迹。他那种骨子里的忧患意识,毕生信奉的中庸之道,对旧式礼法的谨守,莫不因此而来。


 

吸鸦片的中国人

18世纪初期英国将鸦片贩运至中国,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据统计,当时大约近一亿中国人不同程度染上了鸦片。图为当时吸食鸦片的人,严复也曾染上烟瘾,后来他后悔不已,直到晚年才强行戒除。

在晚清的福州,儿女时兴早娶早嫁。严复13岁时,就秉承父母之命与同邑布衣王道亮之次女王氏结亲。1866年春天,两人完婚。这年6月,家中发生了巨变。父亲因抢救霍乱病人,受到传染,不治而亡。振先生前有一劣根,素好赌博。由于赌术欠佳,逢赌必输,结果弄得囊无余钱。当他死时,家里当尽卖光,还有余债,光是经办丧葬就难为了孤儿寡母。人走茶凉,亲族中谁也不肯借钱,幸而振先生前一些病家闻迅纷纷送了些钱来才解决了他们的急难。小严复在那时就意识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由于家道中落,严复一家生活都难以为继,当然更无力为他续聘塾师。于是,他们被迫举家搬回老家阳岐乡。在上岐一处狭窄的河边,尚有祖遗房屋一座供他们居住。此后,严复母亲和妻子王氏替人家绣花缝纫,得些工钱来维持生计,艰难度日。此时两个妹妹年仅十一二岁,王氏也尚只有十四五岁。幼年失怙的辛酸苦痛,让严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鸦片战争后的广州港

由于中国市场广大,资源丰富,西方列强争相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清政府已是强弩之末,无力抵抗列强的侵略,相继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赔款割地,使外国势力在中国日渐扩大。图为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广州港。

 

 

民国初年,严复曾为周养庵(肇祥)的《篝灯纺织图》题了一首诗,诗的前半段是对他幼年失怙的酸楚回顾。“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陟冈则无兄,同谷歌有妹。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上掩先人骸,下养儿女大。富贵生死间,饱阅亲知态。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五更寡妇哭,闻者堕心肺。……”(《严复集瘉壄堂诗集》卷下)这样凄凉的诗句,的确是发自肺腑,令人闻之而无不伤感叹息。

 

   私塾教肓

严复6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接受系统的传统启蒙教育。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对严复影响非常大,他系统掌握了儒家传统知识,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晚年严复评点了《老子》和《庄子》等古籍。

 

  选自《天演论》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