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人传略  >  严复

末世巨匠

主题词: 三坊七巷;严复 分类号: K82 来源: 《天演论》 出版时间: 2007年10月 作者: 杨和强/胡天寿
字体:
来源:《天演论》

发布时间:2007-10-13

1898年起,严复为了阐述了他的变法主张,起草《拟上皇帝万言书》,刊于《国闻报》上。希望从治标与治本两个方面人手,使中国成为一个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正在主持百日维新的光绪皇帝闻其盛名,便宣他来京觐见。在觐见的过程中,光绪命他将此前发表在《国闻报》上的《上皇帝万言书》呈上。回家后,激动不已的严复觉得他的救国策略将要实现,便赶紧抄写《上皇帝万言书》。岂料,这篇万言书还没有呈送到光绪那里,戊戌政变就开始了。光绪被囚,严复也连忙返回了天津。因他未曾在变法中担任一官半职,也没有直接参与变法活动,只是作为思想理论家身份出现,所幸血淋淋的刀并未对准他。

 

谭嗣同

光绪皇帝接受维新派的建议,实行变法,不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将光绪皇帝软禁,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和康广仁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持续百余天的维新变法被中断。图为被杀的六君子中的谭嗣同。

 

 

 

戊戌政变使严复感到无限的悲愤。虽然他与康有为、梁启超有着不同的变法方针(他强调治本,以教育民众为基础,而康梁则提倡直接改国制),但回天津后,他在《国闻报》上发表了对他对六君子被害和光绪被囚称病的愤懑之情。他在哀诗上写道:“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提笔之时,他的手是颤抖的,那是哀痛、惋惜还有后怕而发出的颤抖。之后,他的《国闻报》便因此而被清廷勒令停刊了。

严复手书痛斥戊戌政变的诗

《戊戌八月感事》写于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之后。此时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等遭缉捕,维新派官员黄遵宪等数十人被罢免,推行了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诗人对此满腔悲愤。诗意: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

 

 

 

此时,严复的学术思想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他开始有意识地翻译西方哲学政治著作,以图从根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来武装国人的头脑。之所以说他与康有为、梁启超不同,就是在于他的革新方法是以教育民众为根本。他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有近代以来的各种基本理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基础和依据,而这些是建立在认识论上的。只从传统的“古训”和教条出发,“不实验于事物”,才是中学不如西学的根本所在。所以,严复针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旧学”,大力提倡逻辑归纳和唯物论的经验论。以西洋新学的“实”来打倒中国旧学的“虚”。他的这种眼光和才学实力,在当时的确是凤毛麟角。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是他这一时期的又一个重要思想。“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得自由者,乃为全爱。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害怕和最为反对的,也就民众的“自由”。封建的各种制度都是聚禁锢这个自由。他主张:“故今日之治,莫贵乎崇尚自由,自由则物各得其自致,而天择之用存其最宜,太平之盛,可不期而自至。”他的“自由”言论与同一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平等”、“博爱”的口号,构成了当时反封建、反专制的最强音。

亚当斯密与《原富》书影

亚当斯密(1723-1790年1,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代表作有《原富》等。严复在留学英国时已经接触过他的经济学理论,在《天演论》译出后不久,严复又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著作,它们与《天演论》等译著一起,构成了“严译八大名著”。

 

 

在《天演论》之后,严复不辞劳苦地继续从事翻译工作,经年不改。尽管他知道用古文的方式来翻译英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他仍发出“有数部书,非仆为之,可绝三十年中无人为此者”的豪言。也即,就对西文的水平及其真理的明了深度而言,只有他才可以译得到位,而此间30年中都无有出其右者。很多人觉得严复说话太“狂易”,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严复治学向来严谨,常常“为一名之立,而旬月踌蹰。”“步步如上水船,用尽气力,不离旧处;遇理解奥衍之处,非三易稿,殆不可读。”经过长期艰苦的翻译,他终于完成了大量的西方学术著作,其中主要有亚当斯密的《原富》(原名直译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权己界权论》和《名学》、甄克思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等,译文和按语合计约170多万字。蔡元培曾评论严复的译书工作云:“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几道为第一。”与此前翻译的《天演论》一起,被后人称之为“严译八大名著”。这些译著没有辜负严复的期望,它们的确影响到了后来的几代知识分子精英,对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自《天演论》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