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禄坊1,本为乌石山余脉,亦称闽山(唐天宝八载,敕赐乌石山为闽山) 。又因其地有巨阜巍然,阜前绵亘数石,中有盘石,其曲如尺,长三丈,故又名玉尺山。山中及其周围,历来建有许多寺院及民居。
宋梁克家《三山志》云:“光禄坊,旧曰闽山 。光禄卿程公师孟,游法禅寺,置光禄吟台,因以名之。”光禄吟台据载,其地唐天宝八载(749),敕赐乌石山为闽山,寺称闽山保福寺,宋初为法祥院,面积约3亩,殿宇巍峨。寺内“有石镌观音像,建隆三年(962)造。”清叶敬昌《闽山记》云:“建隆三年镌观音像,有石刻云:‘寺虽新号,山则旧名。’”后改为闽山保福寺,寺毁可能在宋嘉定以后。自南后街英达铺至光禄坊早题巷的廒埕里,皆为寺之遗址。区内依山凿池,小桥回廊,构筑颇为精致。旧时中有玉尺山、光禄吟台、方井、法祥院、鹤磴、石泉、沁泉、沁园、漾月池、追昔亭及闽山庙、怀悯祠、道南祠诸胜。因此,清王 廷俊有诗云:“三山有客来登览,独立斜阳话宋朝”。
《福建通志》云:侯官人方寘(约生于1015年),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 ),因征战有功,“累进少保,金紫光禄大夫。嘉祐七年(1 062 ) ,赐所居坊名光禄。元祐间卒。”光禄坊后巷即坊内有都护庙,祀方寘。但《闽都记》和《榕城考古略》所载,光禄之名并非由此。
北宋熙宁元年(1 068 ),程师孟以光禄卿知福州事,公余常到法祥院游览,喜登池畔岩石上吟诗。后寺僧为建“光禄吟台”,请师孟题榜。师孟自谦,曾赋诗一首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后师孟移知广州,行前方题写“光禄吟台”四个篆字,被僧人刻于石上。每字径1米,旁用楷书署“熙宁三年(1070 ) □月,知州事程师孟书”十三字。清人王廷俊因此题诗称:“玉尺山留一片石,落花何处觅诗人。”宋末法祥院废,地渐入于民居。元、明以后,吟台亦没于阛阓。《八闽通志》载:“闽山自宋时铲削已尽,惟余巨石巍然,有大篆‘闽山’二字刻于石之东。”后寺门外巷子遂改名为光禄坊。清代所建“道南祠”“育婴堂”,皆其旧址。明嘉靖时,地归林姓所有。万历间归举人、画家林有台(南山)郎中所有。据考,程师孟篆书“光禄吟台”旁刻小字皆为林有台所书,艮“宋嘉定十二年(按1219)仲秋望日,提刑、知州事程师孟书”,“雪楼程师孟书”。崇祯年间,浙江提学副使孙昌裔(约生于1 580 年,寿70岁以上),字子长,号凤林,系孙承谟长子,登万历庚戌(1610)进士,历吴兴教授、户部郎中、知杭州。据连江富春孙氏族谱记载,孙氏入闽始祖为御史孙敏,第十五世孙文清在闽县中式后开基后曹一房,又以孙甫为榕城一世祖。孙昌裔之弟昌祖,“举天启曱子(1624)举人,以闱策刺魏忠贤,罚停会试三产”,后于崇祯庚辰(1640)成进士。“任嘉兴推官,以仁明称。”历官兵科、礼科右给事中。谱称昌祖、昌全皆居清要,父执多九列。《乌石山志》载,昌裔归里后,初于乌石山天台桥侧结石梁书屋,后又得闽山光禄吟台地,其二子名学稼(字君实)、学圃读书其中。其族侄孙德万作《寿凤林叔七秩》有句曰:“极星连夜亘中台(按指光禄吟台),仙珮翩翩拜舞来。”可知他的七秩大寿还是在光禄吟台旧居中过的。“孙氏故衣冠家,居宅别墅,林泉清美,过从濡染者皆名彦。”学稼虽少承世禄,但其刻苦励志,过于寒素之人。后因明、清易代,他避迹长乐三溪。清顺治五年(1648)返故山,田园已尽失,乃出游吴、楚等地。耽于杭州西湖之胜,历三十年。知耿精忠欲为乱,归里后托其家于友,复逃出。学稼著《兰雪轩集》30卷、《日录群言汇钞》4卷;学稼子起宗(字蔚若),撰《闽会小记》百韵。
张际亮为许珌《铁堂诗草》作序,有称:“许氏为福州望族,自明季提学豸后,世居城中乌石山麓光禄坊。”明崇祯间,进士许豸入居光禄坊,建“笃叙堂”,其地俗称许厝里,连接早题巷。宅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830平方米,原有三进,大门口有石门框,上刻瓦当纹。进大门,过天井,见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顶,扛梁减柱造木构架,马鞍式山墙。厅堂两侧有厢房,前后各有游廊。用材硕大,造型古朴,空间宽敞,是福州早期古民居建筑之一。今仅存一进宅院。
清初经兵燹之后,顺治间金镜提学使入居于此。康熙间,金镜被流放口外。山东提督何傅致仕 归,以光禄吟台为别墅。卒后,闽山之地,扃钥废坏。当时,郭雍有诗咏其事,曰:“飞将老 投戈,芳园拥绮罗。葳蕤银锁合,迭遍雪 儿歌。客散高门暮,花愁野鸟过。萧条空大树,烟雨蔓藤萝。” “叹息曾经地,依稀薜萝门。荒榛埋虎豹,残榭走鸡豚。倚槛层云幻,吟诗野日昏。 孤情谁可问,空倒绿荷尊。”深沉感 慨其地之盛衰变迁。清代学者刘家谋(1814-1853)曾
于光禄坊北侧、道南祠西邻筑“怀藤吟馆”,与其兄刘家镇 为邻,且有门相通。其住址皆属宋法祥院旧址。道光二十年(1840),归叶敬昌。敬昌字芸卿,嘉庆摩崖题刻二十四年(1819) 进士,历任盐法道、按察使、湖北布政使。他购入玉尺山为别业后,仍取名玉尺山房,书斋署“绿筠”,故其诗集称《绿筠书屋诗钞》。后又构筑颐园。既主此山,不忘风雅,“陂塘林麓,邃房轩台,宾客华盛,咸有记述。”三十年(1850 ) ,林则徐告老还乡赋闲时,曾应叶敬昌之邀来游玉尺山房,并在此放鹤,后人镌“鹤磴”二字以纪念。题诗曰:“吟台四鹤舞蹁跹,引吭齐鸣立几前。似欲长叨廉吏俸,不思比翼上青天。”后来郭柏苍作《鹤磴》诗怀旧云:“吟台西畔鹤磴高,鹤去人归磴亦宝。文忠头白还乡闾,乡间瞻仰群遮道。名贤面目世共图,一霎游踪迹不扫。园林放鹤事寻常,林下清风怀二老。”
林纾之父林国铨“积千金,始典得屋宇于闽县玉尺山之趺居”。咸丰二年(1852),林纾出生于此,六年被迫迁居横山泗洲巷。同治年间,叶氏盐业亏损,遂将宅地让售予家世饶富的候选员外郎李作梅(1827-1881),后归其子、沈葆桢女婿李端(字康侯),玉尺山遂号“李家山”。
李端喜读书,但屡困文场,不得一第。其子李宗言、李宗祎兄弟在此居处读书。李宗言(1858-1917),字畲曾,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官至署理江西广信知府,升安徽道员。任内奖拔士子,暇时召集名流吟咏,所藏书画甚富。李宗言曾建别馆于玉尺山房,爱好做诗,藏书画极富,林纾借阅不下三四万卷。林纾为李撰墓志铭称:宗言“子六”,“又次宣倜,陆军少将”。宗言兄弟志趣相投,虚心下士,谦恭好礼,与林纾及高氏三兄弟(凤歧、而谦、凤谦)情同手足,常在光禄吟台与朋友聚会高谈。李氏兄弟倡议成立诗社,名“福州支社”,社员有林纾、陈衍、沈瑜庆、郑孝胥、方家澍、卓孝复、周长庚等19人。每月必四五次在玉尺山房的辛夷楼聚集,炷香开帘,在竹林中置笔砚,即兴赋诗,专以七言诗歌唱和。支社活动约10年 ,1891年,刊印社稿结集《福州支社诗拾》,流传于世,颇有影响。宗言弟宗祎(1858-1895),字次玉,善治词章,攻诗词,著有《双辛夷楼词》。其子李宣龚(1880-1950),字拔可,自号墨巢居士,少负诗名,举进士,任知县,有政声。民国间,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公司董事,校刊典籍,刊印新书,名满士林。
光绪七年(1881)五月,李作梅去世,是年李家经营盐帮亏蚀失败。玉尺山典卖予郭家,郭柏苍子郭溶出资购地,郭柏苍遂入居闽山。举人何子逸曾戏拈一律以述其事:“财神去后帝君来,如此科名亦可衰。纵有文魁门上竖,何如元宝屋中堆。儿孙此日欣攀桂,乃祖当年枉作梅(业鹾贾)。玉尺山房今卖矣,不然正好把樽开。”郭柏苍(1815-1890 ),字蒹秋,侯官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曾任县儒学训导,一生勤于公益事,著述甚多,有《乌石山志》《竹间十日话》等书。郭柏苍入居玉尺山后,曾题一诗刻于吟台石侧,似有自嘲之意,实亦况味人世之无常,诗曰:“世事浑如一局棋,我来况是白头时。千年丘壑聊伴客,自笑还题石上诗。”中秋戊寅,泉从石上涌出,因名“沁泉”。郭在这里读书与写作,并移家祠于其中。郭柏苍撰大量诗文,并“以历年所营之地为诗文之名”。如《补蕉山馆诗》《三峰草庐诗》《沁泉山馆诗》《柳湄小榭诗集》《全闽明诗传》等。其后裔郭白阳云:“闻居其地者,均不出三十
年,亦数也。”不久,此宅归属陈氏,陈廷熙,字袖海,居之十载。民国初,为省政府收购,作为福建盐运使衙署,后历经省财政厅、国民党省市党部、闽浙监察使署,自此归为公有。园林屡经改建,已非旧观。
新中国建立后,曾作为省公安厅、司法厅、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所。1990年末,“光禄吟台”及其周围亭榭、池馆,仅存1824平方米,保留宋至民国摩崖题刻12段,还有古老的九里香树、朴树和荔枝树。此外,其地大部已改建为新楼房。1992年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选自《坊巷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