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宫巷北侧24号。始建于明末福王弘光年间(1644-1645)。明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时,以此屋为大理寺衙署。隆武帝亡后,房屋数易其主。清同治间,林聪彝以文藻山故居窄小,不足以容众,别营宫巷房产,购置并营建,门首仍悬林则徐进士牌匾。聪彝晚年居此,直至病殁;生子十人,女六人。
林聪彝(1824-1878),字听孙,林则徐次子。道光二十一年(1841),随侍林则徐谪戍伊犁;道光三十年(1850) ,又随林则徐带病赴广西任。林则徐中途病逝,聪彝扶柩回榕。朝廷以郡痒生赏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员外郎、知府、署按察使、兵备道等。督修海塘,治水绩著。为养病回榕。光绪三年(1877),受命于福州治水、疏浚河道,因操劳,旧病复发而逝。
故居坐北朝南,为四进大厝,四面封火墙,总面积 2950 平方米。是明、清时期福州最大的豪门住宅之一,也是明清有代表性建筑。临街十扇大门。门房位于主座东侧、东跨院前方,门面略内凹,三开间,明间开六扇门,次间各二扇。明间大门之内有插屏门,入插屏门后左折,便进入东向的主座第一进大门。
入门内第一进,前有天井,三面环廊。南面照墙上有塑雕懈豸兽,制作精妙,是明代大理寺衙门的标志,原即大理寺办事之处。第一进至第三进结构相同,中轴线上的主厅堂均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两旁设有厢房。抬梁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轩昂高敞,双坡顶,鞍式山墙。
第二进至第三进大厝,皆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并带前廊。中为厅堂,两侧前后为厢房。前后厅皆有天井,其角凿水井。后为倒朝三间排。各进之间都隔以高墙;厅与厅天井的过道,设覆龟亭(过雨亭)遮雨。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第四进为南向倒朝三间排房,空间较高,为供奉祖先之所,又作藏书之所。
主座东侧的跨院由前、后花厅及中部的园林组成。花厅有三进,第一进为住房,木构,梁柱硕大,作工细腻;檐下悬钟(垂柱),刻花十分雅致。第二进为园林,面积较广大,营造中式园林景致。西面有廊,北面建八角半边亭,东北部是单檐歇山顶四边亭。园林的东南及南面假山,山内曲径通幽,山顶辟有小径,可直达园西廊顶平台。园内至今尚存留一棵小叶古榕,俗称白榕,树叶苍翠,须髯低垂,树高20米,胸径1.2米,冠幅12米,树冠庞大,浓荫蔽日,根干错节。园林中部地势低平,分别有竹林、拱池、假山、鱼池、大榕树、花坛及亭、台、楼、阁等,格调高雅。第三进为花厅,也是住房,原有布局保留完整,且与安民巷之房相通连。第四进为厨房。出入皆由西侧边门。
该宅1953 年福建省文史研宄馆初设于此,1954年为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社址;1992年10月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2005年5月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选自《坊巷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