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位于黄巷东段北侧5_6号,俗称“五子登科”宅。始建于明末,原系衙门,总面积 30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2100平方米。郭家自唐末由北方南迁入闽,先居长乐芝山,继迁福清后洋中兴社。明嘉靖、万历间,郭子景、郭志麟先后为避倭寇而迀入省城。郭子景首迀福州昼锦坊,后转迁河东,辗转迀居于冶山雷坛寺、草巷叶氏园。道光九年(1829),迁井楼门外秋塘书屋,后又寓居三牧坊。郭伯苍曾有《祀灶前二日移居蝉化坊》诗曰:“每厌长檐碍远峦(自注:癸已[1833]四月,从井楼门外秋塘书屋移居三牧坊西屋后小楼,得山一角),今朝又得一凭栏(自注:屋坐东,西南皆楼)。家无辎重移居易,地近西南避涨难。听雨聊床偏有味(署为瞻石楼,兄弟读书坐卧焉),看云枯坐不知寒。残年世路从来窘,赢得哦诗眼界宽。”至郭阶三何时迀入通贤境则不得而知。郭伯苍在《竹间十日话》中载,林则徐于道光三十年(1850)曾到他通贤境宅访问、看鹤,可知在 1850 年前已入住于此。境地在今黄巷东口过街,建有境庙故名境巷(今讹称锦巷)。郭阶三在此亲见五子登科,其妻林桂馨夫人有云:身后任由子孙分爨另居。同治二年(1863),郭伯苍由通贤里迁居文儒坊,作枕石草堂,在后宅还建有云闲堂,自立门户。他曾作《通贤里居文儒坊,作枕石草堂》诗咏其事:“春半垂柳绿绕庐,小园新竹已清疏。楼前山色长年在(自注:有楼曰得百峰楼) ,枕畔江声永夜虚(自注:予在芝城,有‘临江十载听江声’之句)。万事可忘常带醉,此心无闷独闲居。但求瓦瓮新春足,又得丹黄未读书(自注:宅在墙外小巷,即古一梧巷,今入人居。宋时石峡尚存,传为林梢颖先生旧宅)。”
仙塔街郭宅系郭柏荫长子郭式昌所购。式昌有一弟(郭传昌)、三子(曾炘、曾准、曾程)、一婿(陈幼海)共五人中进士(二人入翰林)并故居正门做官。人们艳羡郭家科举与仕宦的成就,因此而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为父应作郭阶三”的口碑。1838年,郭家在于山麓建“种蕉山馆”,1847年,郭柏苍在乌山北麓灵响境营筑“鄂跗草堂”,并于其址空地上多植梅花。郭柏苍之侄郭式昌有记云:父郭柏荫在祖父逝后,兄弟们为侍奉祖母而于黄巷购屋,时在清咸丰年间。郭式昌出资购此院落,共四进,左侧房为厅事及书室,周围有封火墙围护,甚为坚固。郭式昌在答其叔父郭柏苍诗中提到:“蒹秋叔父于文儒坊后宅署为云闲堂。余亦备黄巷小屋为侍奉之计。是知黄巷宅固按察公备以奉亲者。”此屋原为雍正时广西巡抚李馥(鹿山)所建,李自题堂额曰“敬业堂”。郭式昌购时曾改蔡镇所题联(“家传五色笔;人仰九霄松。”)为:“案有传家笔;门多问字车”,“榜于衢柱。”
郭阶三(1778-1856),字世敦,号介平。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曾任县学教谕,生五子(柏心、柏蔚、柏荫、柏苍、柏芗),皆登科第;郭柏荫为进士,余四人为举人,“五子登科”一时传为佳话。
郭柏荫(1807-1884),字远堂,侯官人,道光十二年(1832) 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升编修,历任监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为官有善政,振灾修堤,救人甚多;在福州浚河排涝,解除水患。道光二十三年(1843)回乡,历主清源、紫阳、鳌峰等书院。郭柏荫、郭柏苍兄弟五人及其后裔四世蝉联进士者共有七人,其中三人进入翰林。尤其是郭柏苍诸女及孙女、孙媳等,大多能诗,每逢节庆,常设家宴,聚集吟咏,十分热闹。郭柏荫女郭仲年尤擅诗,著有《继声楼古今体诗》二卷,光绪二年(1876)刻本,郭柏荫作序。
故居主座建筑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四周封火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东西间距20余米,规模宏大,门面壮观。临街六扇大门,两侧有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五间。进大门中为仪厅,两侧是门房、轿房。穿过石框大门,内有天井、回廊。
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扛梁减柱造木结构,双坡顶,马鞍式山墙,前廊宽敞;厅中用2 8根大木柱,用材硕大,以青石为柱础,古朴雄伟。第二进同样是天井、回廊,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过后天井,入第三进,为“倒朝”式五间排双层书房。
主座东墙外为花厅,并有三间排厅堂一座,坐北朝南。庭院内,假山、鱼池、花亭、树木,遗迹犹存。其中最为奇特的就是古苹婆树,不知是郭阶三父子手植,还是其入居前己有,总之是已过百年的老树。这株苹婆树高12米,胸径1.2米,冠幅12米,树干通直,树姿优美,根深叶茂,浓阴蔽日。苹婆树又叫“凤眼果”“七姐果”,结子大如鸽卵,荚内有种子1至5粒,人以为有“五子登科”之兆。
其园宅的空间格局和木构架保留完整,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尚存,是福州典型的古民居建筑。后为福建省财政厅宿舍,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选自《坊巷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