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人故居  >  郎官巷

陈烈故居

主题词: 三坊七巷;郎官巷;陈烈 分类号: K928.957.1 来源: 《坊巷名居》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作者: 卢美松
字体:
来源:《坊巷名居》

发布时间:2015-06-20

  陈烈(1012-1087),字季慈,学者称季甫先生,家住郎官巷。陈烈少时,学行端正,尊老敬贤,无论贵贱,孝悌恭

  友,乡里称冠。屡荐为官,辞而不受,在郎官巷内设馆授徒,从学者常数百人,与同郡陈襄、郑穆、周希孟并称“海滨四先生”。庆历初,举乡荐,试进士不第,遂不再往。蔡襄知福州,向陈烈询问闽俗利弊,陈烈留诗示劝。陈烈熟悉古代礼节,好友陈襄称其明典礼、博通群经。宋皇祐五年(1053),州守曹颖叔荐陈烈于朝廷,诏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福州州学教授。其为文章,渊源洗博,肆笔而

  成。元祐元年(1086),特授宣德郎,致仕。翌年病卒,年76岁。有《孝报经》3卷。

  据《闽侯郎官陈氏族谱》记载:“长乐江山陈氏始祖陈元生三子,长转,次亨,三檄。陈亨讳泰,号乾。其后有宋理学家陈烈,字季慈,名扬四海。其中一派,系自阳夏迁福州城郎官巷。十九世显(即彦实公)迁入郎官村(今闽侯县大湖乡郎官村。本处原无村名,因世居福城郎官巷的陈氏迁居此地而得名)。”谱中还载道:“及至嘉庆间,家道衰微,福州城郎官巷之旧业出让他支作宗祠,念于同宗同祖之谊,市值之下而让之。”

  郎官巷陈烈故居,始建于北宋皇祐至靖康年间,其后人在此居住至清嘉庆六年(1801),而后举族迁徙至闽侯大湖乡郎官村。陈烈旧居遂成为贡川陈氏后裔“蓝田陈氏”在省城的宗祠和馆驿,易名“福华堂”。福华堂在榕子孙有四支,分居于西门外的陆庄、马坑、凤凰池、洪山桥四处,人口计近千人。

  “福华堂”主祠在1946年的档案地段记载为:郎官巷巷口,原门牌号码郎官巷32号,占地1亩8厘9毫(含天井)。在“福华堂”西侧面临南后街有三间店面(含永嘉玻璃店),均为“陈氏宗祠支业”,至今门口仍立有“陈氏宗祠支业”石碑(合总占地2.3亩)。支业中原老字号门店(永嘉玻璃店)为祠产,其租金供作宗祠祭祀等公业开支,一直出租到

  1958年。原先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七月十三日,合族举行春、秋例祭,直至1957年,从未间断。1958年“大跃进”中,被鼓楼区竹器社、油漆社等企业占用,宗族祭祀活动遂中断。

  “福华堂”原为三进堂屋加两侧大厢房,木构建筑。第一进

  正门,造型古朴大气,门墙两侧是宽大厚实的青石板门框,门顶有青石板横梁,横梁正上方镶嵌一块青石匾,匾上刻有“陈氏宗祠”四个宋体大字。匾上方有木质门罩飞檐。石门框内有两扇对开木门,基本完好。石门两侧是厚 0.6米的山墙,外墙面刷白灰。第一进之东、西厢房及正厅,均被改造成民居。第二进同样有石门框,两侧山墙结构尚好,不失其宏伟气势;第二进东、西厢房及正厅,亦被改造成民居。第三进在杨桥路扩建时被占用,现今仅余两进,仍颇为宽敞。

  郎官巷“陈氏宗祠”本是陈烈故居,后改宗祠,是“蓝田陈氏”在省城福州的中心祠堂,在台湾的永进、竹山、迥瑶等地有三处分祠。

  选自《坊巷名居》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