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坊巷名人  >  名人故居  >  文儒坊

郑孝铭医寓

主题词: 三坊七巷;文儒坊;郑孝铭 分类号: K928.957.1 来源: 《坊巷名居》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作者: 卢美松
字体:
来源:《坊巷名居》

发布时间:2015-06-20

  郑孝铭故居,位于文儒坊大光里18-19号,两进建筑相连,坐南朝北,占地总面积约511平方米,加上旧有花厅面积共约1000平米。房了始建于清代,后经局部改建。原建筑 采用福州地方建筑传统手法建造,山墙墙体为乱毛石墙基,夯土墙身,马鞍式山墙,上覆墙头帽。花岗石柱础,梁架均用杉木制作,穿斗式木构架,单坡或双坡顶,建筑细部雕刻精 美,图案考宄,传承传统的建筑手法及工艺,富有福州传统民居特色,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福州古民居的建郑孝铭像筑 形制与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评定为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建筑。

  郑宅从前往后,依次为门头房、前院墙,一进前天井(三面回廊)、一进主座,一进后天井、中院墙;二进前天井、二进主座、后院墙。正落前后两进,穿斗式木构架,一进为硬山顶,二进为单坡顶。门头房面阔三开间,东西次间为倒座。从门头房后天井跨入前院墙,到一进前三面回廊,廊中央为天井。从天井上台阶为一进正落,面阔三开间,通进深七柱。梁架为清代穿斗式结构,屋面为硬山顶。整体梁架保存基本完好。前天井回廊、东西过廊原有梁架为双步梁结构,保存基本完好。回廊扛梁上保留一斗三升制式,其花托(柁墩)、插拱等保存较好且雕刻精美。步入中院墙达二进前天井,从天井上台阶为二进正落,面阔四间,通进深四柱。梁架为清代穿斗式结构,屋面为单坡硬山。西侧明间梁架、西次间梁架保存基本完好。

  门头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柱,梁架为清代穿斗式结构,屋面为硬山顶。明间条石地面及西次间后廊沿石地面保留较好,原有梁架保存基本完好。

  郑氏系福州中医药世家,已传六世。一代祖郑存垐,侯官人,世居福州南门兜教场坂,前清武秀才出身,后弃武就文又中举人。平时精研岐黄,医术有独到之处。后在南门兜圣庙路口创办“瑞来春参行”,重视药材质量。存垐的医术传给忠卢、洁臣,再传郑孝铭、郑孝建。其胞弟郑祖周(字子新),光 绪 十一年( 1885)中举,也精通医道,中举后迁城内宫巷设医寓,声名鹊起。

  郑孝铭( 1882-1935),字惟正,幼承庭训,随母亲杨氏学习针灸,还向叔祖郑祖周学习《伤寒五法》《瘴疟指南》及各家歌括,谙熟中医经典,医术大进。后买下南门兜来魁里谢道承旧宅(二梅精舍 )及陈懋侯、陈建侯兄弟的别业,共有五落大宅院,大院东边前、后花厅作为坐诊施药之所。

  该寓所花厅排一长方型紫檀木诊案,子侄及受学弟子每日随诊,恭坐案侧,代写药方。傍晚诊余,开始向弟子讲授医学原理、用药方法及临床经验等。他常与当地名医会诊拟方,诊症准确,用药精当,著有《孝铭医案》。

  民国初,郑孝铭、郑孝建在南门兜夏体井巷“心社”义诊,由“瑞来春参行”施药于穷苦人家。远道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乡人思念不忘。

  郑孝铭医术传子郑心慈、郑心辉、郑亦资、郑元昌及侄、甥、孙子等。郑亦资字心资,从小随父左右,深研中医,精辨药材,曾任福州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编写《农村常用药

  物手册》等。郑元昌字亦典,从小随父学医,著有《医林随笔》《医门十劝》《郑元昌医案》等。

  选自《坊巷名居》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

福建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17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26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