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变化及图书馆的责任

2011-12-09 08:59     字号:

阅读的变化及图书馆的责任

张亚军 (贵州大学图书馆 贵阳  550025)

 

摘 要  着眼我国阅读所发生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是正常的,提出图书馆面对目前阅读状况应着重开展的工作。

关键词  阅读变化 图书馆

 

图书的积累和流传,维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进步,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前进。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个人融入整个人类文化创造和文化积累的过程。由此,阅读是一个人求取知识、造就学识、增长见识的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人类生命体验的重要形态,对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等等,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改变命运,说的是拥有知识才能展现自我。学习知识,就是在阅读前人的人生,创造知识,就是在谱写自己的人生。阅读得多,人生体验丰富,积累不断增强,越能利用书籍所赋予我们的能力,去领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1 阅读的变化

我国有规模的阅读兴起于改革开放新时期。10年“文革”,万花纷谢一时稀,在“读书无用论”的日子里,图书被查抄、焚毁,人们的阅读受到限制。据资料统计,1976年我国出版图书12842种,其中新出版图书9727种,期刊542种,报纸182种。[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国家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阅读也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尽管当时图书出版依然不多,1978年我国出版图书14987种,其中新出版图书11888种,期刊930种,报纸186种,[2]但人们争相购买,新华书店人满为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图书的销售量空前。如1978年每种图书销售量为25万册,以后再也没有哪一年能够超过这个数。1985年我国人均年购书6.3册,创下我国人均年购书最高记录。[3]改革开放初期公共图书馆数量有限,197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1218个,总藏量1979年18353万册(件),1980年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732所,馆舍面积91.9万平方米, [4]然而人们却把到图书馆阅读并拥有一张个人借书证看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同过节一般。图书馆座无虚席,读者络绎不绝,每天开馆前读者早已排队等候,以至于不少图书馆都不得不提前开馆,推迟闭馆。为了获得一张借书证,许多读者清晨六七点钟就到图书馆排队,办证队伍排至几十米远的场景令人难忘。

20世纪末期的阅读注重传统,即通过“用心苦读”来体悟前人创造知识的真谛。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阅读成为阅读的另一种形态,而且在阅读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变化的大体走向。

1.1 阅读动机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百业待举,包括知青、工人、农民、干部、军人等许多错过了在校读书大好时光的中青年开始发奋读书,以弥补失去的光阴。此时的阅读表现为学习性阅读,其目的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使个人的文化及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大众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反思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人们如饥似渴,严谨认真。90年代的阅读表现为实用主义阅读,在经济发展的驱使下,阅读已经变成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通过阅读来提升个人的能力和技能。对于更多的人来讲,花钱读书,就是要学到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谋生所需的各种文凭证书。进入新世纪的阅读表现为多元化阅读,由于文化多元、媒体多元,新世纪读者的阅读趋向同样多元,人们阅读除兼有学习性阅读和实用主义阅读要素外,更多的是将阅读看作是一种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休闲生活方式。

1.2 阅读内容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的阅读内容偏重文学与科技。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从长期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使文学类图书成为热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外国文学牢牢占据着人们的阅读视野。科教兴国的国策制定,一大批科学家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对应用技术的现实需要,同样使得科技图书供不应求。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也成为人们最渴望得到的读物。90年代的阅读内容偏重教辅与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个人价值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体现在阅读方面,人们更希望从阅读中找到快捷简便的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方式。中学生为了考上大学,阅读着数不清的高考辅导书,全国大大小小的书店有一大半空间被各种各样的教辅书所占据。大学生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应用型书籍占据了课外阅读时间,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捧着英语词汇及各种“考证书”的学生。已经工作的许多人为了晋升或职称评定,也纷纷阅读各种相关的图书。21世纪的阅读内容偏重休闲娱乐,虽然阅读多元化是这一时期阅读内容的主流,可是阅读作为启迪思想、文化熏陶的传统功能明显减弱,休闲娱乐化阅读渐渐作为阅读的时代特征体现出来。如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年代后青春小说成为青春文学偶像派,网络原创文学迅猛发展引人注目,“百家讲坛”使易中天、于丹等解读名著获得轰动。读者最喜爱的前3类图书分别为文学类、文化科学教育类和综合类,文化娱乐、文学艺术、时尚消费、家居生活成为阅读率最高的前4类杂志。

1.3 阅读方式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传统的纸本阅读为主,新世纪阅读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除了纸质书报刊之外,电脑网络、手机等众多载体纷至沓来。多媒体文本集合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传播符号,同时多方面作用于人的视觉与听觉,形象生动而富有美感,向读者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作为一种阅读方式,互联网阅读方便、拷贝方便、代价较低,容易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的调查结果为例,第一次调查结果图书阅读率为60.4%,互联网阅读率为3.7%;第二次调查结果图书阅读率为54.2%,互联网阅读率为7.5%;第三次调查结果图书阅读率为51.7%,互联网阅读率为18.3%;第四次调查结果图书阅读率为48.7%,互联网阅读率为27.8%;第五次调查结果图书阅读率为48.8%,互联网阅读率为44.9%第六次调查结果图书阅读率为49.3%互联网阅读率为46.7%;第七次调查结果图书阅读率为50.1%互联网阅读率为41.0%

2 图书馆的责任

提倡阅读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具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加入到阅读行列,使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建立美好的书香社会。2010419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在北京发布。调查发现在全民阅读活动方面,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我国国民对当地举办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5]

图书馆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独有的丰富资源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主要阵地,也是倡导全民阅读、终身阅读等阅读基本理念的中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对个人而言,可增进知识 、愉悦身心,是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阅读能启迪民众智慧,提高民众素质,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设施。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方面的主导作用,2011210日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使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并提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国家投入财政资金保障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让图书馆回归公众,有效地解除了公众因经济等原因不敢或不愿走进图书馆以及买不起书、读不起书的顾虑和尴尬,使更多的人均等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之所以说图书馆是全民阅读活动的主体和重要场所,是由于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资助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机构,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社会职能;其次,图书馆具有阅读活动的丰富资源,丰富的馆藏和馆藏的特色化、有序化,为满足各层次阅读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多种文献类型又为各种阅读方式提供了可能;再次,图书馆拥有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以担当起为全民阅读服务的责任,如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同的阅读目标编制不同的导读书目,科学地开展阅读指导,培养读者的阅读意识,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1 关注阅读活动效果

图书馆加大力度宣传阅读是必要的,它可以为全民阅读进一步造势,营造全民主动参与阅读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气。如通过本馆宣传栏、网站专栏、读书讲座、权威人士访谈以及联合电视、广播、报纸等舆论媒体进行宣传,只是更应当注重阅读效果,不能流于形式,为开展阅读活动而开展。目前图书馆组织的阅读活动内容主要有:参观图书馆,推荐图书,举办讲座、展览;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书评活动,邀请专家座谈,设立书评宣传专栏;面对公众的导读,进行科学阅读指导方法介绍,开展一系列有关阅读方法指导的活动;邀请宣传媒体介入,扩大活动影响;与当地有关部门携手,联合组织阅读活动等。从实际效果看,不少图书馆的阅读活动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大多局限于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读书月等几个特定的时间,活动指导文件又往往以通知形式发放,缺少详细具体的行动指导,致使阅读活动常常在嘉年华式的热潮过后陷入停滞状态。应当看到,图书馆的阅读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活动内容到具体实施都必须精心组织。如活动前的调研,了解读者对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活动过程中随时根据读者的关注与参与情况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方式,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活动结束后及时认真总结,将读者的反馈信息归类整理,对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意见提交职工讨论,同时将意见处理结果告知读者。

2.2 重视青少年群体的阅读

全民阅读的重点在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以读书学习为主业的黄金时段,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国家长远发展和国民素质持续提高的根本要求。国外的一项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13-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将会永远对他关闭。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寄语青年人:“青年人为了充实自己,也为了充实我国的国力,非在学生时代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不可。所有的青年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可以成为一个普遍爱好读书的国家。随时阅读的习惯,不是读几本教科书和讲义能够养成的。教科书和讲义是教师指定要读的,而要养成的,却是不待别人的指定,能随时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书的习惯。”[6]图书馆应对这一重点阅读群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少儿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要主动参与青少年的阅读培养计划,融入家庭阅读教育,配合家长和教师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培养其热爱阅读的习惯。高校图书馆在参与大学生阅读计划的活动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可以通过组建读书会、读书小组、读书沙龙、邀请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对阅读的正确认识,养成阅读的习惯。

2.3 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

2010年1月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7]这说明随着网络和电脑的普及,作为知识媒体的内容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阅读的观念也有了广泛延伸。知识媒体的多元化,让阅读的包容性更强、自由度更大,让不同平台上的人都能够依自己的阅读习惯去获得知识,去获得快乐。因此,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不应当局限于传统阅读,还应充分利用网络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新阅读需求,将“读书”与“读网”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阅读的形式和内容,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影响。其实,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只是传播介质和阅读方式的不同,并没有高低雅俗之分,更无所谓好坏。选择传统阅读还是网络阅读,读者完全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等来决定。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不否认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对人的思维方式会有不同影响,只是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的。网络阅读可以将阅读过程引向传统阅读,传统阅读也可以网络阅读为依托,两者相辅相成。网络阅读替代不了传统阅读,它不是对传统阅读的否定,而是对传统阅读的有益补充。传统阅读依然是国民阅读的主体,其可靠性、权威性和深入程度是其他阅读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文献

1,2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年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郝振省.2004-2005年中国出版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4 中国图书馆年鉴编委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1996[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5 吴娜等.今天,我们读什么[N].光明日报,2010-04-23.

6 叶圣陶.过去随想[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7 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手机网民增长1.2亿.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001/18/

391464.shtml

 

张亚军 贵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1-05-04。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