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人文精神的建构

2012-02-15 10:33     字号:

图书馆与人文精神的建构

许丽娇(闽南理工学院图书馆  福建石狮 362700

 

  图书馆在当前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人文化的趋势,同时提出图书馆实施人文精神建构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 图书馆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设人文教育,提倡人文精神的建构,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图书馆实施人文精神的建构,是学校实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思想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人文现象及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追求,也是学校实行人文教育的具体体现。图书馆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即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 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1]图书馆实践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于关注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人,图书馆人又包括图书馆员和图书馆读者;重视图书馆员的价值,关心读者的所需、所求,为他们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图书馆领导平等待人、推己及人、唯才是举,营造图书馆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图书馆在本质上具有人文色彩,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在其代表作《图书馆学引论》前言中明确指出: “尽管图书馆学在逐渐地利用各门科学的研究成果,同社会科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人文主义的”。1986M·F·施蒂格说过:“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1987E·G·霍利强调:“我们的职业基本上是一种人文职业, 我们的目标实质上是人。”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绵延千年亘古不衰,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鲜明而独特的图书馆精神在支撑,这主要包括图书馆人自身的敬业精神和图书馆人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既然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人文精神的功能,就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中国图书馆发展人文化趋势

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上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虽有一些发展, 但步子不大, 图书馆的国际交往也很少, 加之左”的思想干扰, 图书馆的服务不可能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80 年代后,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加, 图书馆才可能在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口号下深化自己的服务内容, 并将图书馆人文化作为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加以研究。

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树立图书馆的开放形象

图书馆的开放形象是其区别于旧式藏书楼的基本标志, 也是图书馆最具人文意蕴的重要理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 国外图书馆的全开放形象被我国图书馆广为效尤。这种开放形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全面开架, 让馆藏接近读者。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实行了开架管理甚至采用“大流通”管理模式,我院新馆也采用了“大流通”服务模式;二是在建筑格局上敞开图书馆的大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一些新建图书馆如上海图书馆、深圳南山图书馆等在新馆设计中都取消了围这一传统设计,改变了图书馆高楼深院”的传统形象, 它在向人们昭示, 图书馆与社会与读者之间不再有任何隔阂。公共图书馆的这一理念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

1.2 强调阅读环境的人文化

在建筑格局、装饰的人文化方面, 我国图书馆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上世纪90 年代后,许多图书馆在新馆建设中已注意运用不同建筑方式来加强图书馆人文色彩。如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点工程之一的人文社科图书馆于 20093月由马里奥•博塔完成方案设计,该馆建筑简单对称的几何形体外观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内部照明巧妙运用自然光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3图书馆建筑的无障碍设计

我国推行无障碍设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9年修订后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正式衔接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而2000年底出台的《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草案第十九条规定:“应保护读者权益,主动热情地为读者(包括远程读者)服务,注意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提供利用图书馆的各种便利……”;第三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建造独立专用的图书馆馆舍。”这些都预示着今后所建的图书馆都将具备无障碍设施,这对残疾读者和老年读者来说是一个福音,今后他们方便地到图书馆学习、休闲将不再是梦想。许多新建的大学图书馆都实行了无障碍设计,如1998年落成启用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就是一座无障碍建筑。该馆门前台阶两侧有轮椅通道,大门采用自动推拉门,电梯轿厢宽敞,楼梯内侧有扶手,厕所有残疾人专用坐便器,坐轮椅的读者可以方便地到达各个楼层,不仅方便残疾人读者和高龄读者进入图书馆,更让他们能正常地利用所有馆藏资源。1995年建成的福建省图书馆也体现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如电梯里设有一面镜子,就是为方便残障人士轮椅转身而设。

2 图书馆人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上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图书馆人文化发展的态势良好, 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一些图书馆已经实行“大流通”的管理模式。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 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读者平等享用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由于各种原因, 图书馆的服务实际上仍存在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不管图书馆的主观愿望如何, 这种服务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某些公共图书馆,规定副教授以上职称者方可入库选书;在不少高校图书馆,教师阅览室不允许学生进入,或者教师可以享受开架服务,而学生只能接受闭架服务;还有的图书馆规定教师可借阅某些书刊,而学生不能借。陈誉先生曾撰文指出,这种分流服务现象在国外早已取消,而合流服务和平等利用不仅是对所有读者人格的尊重,而且方便所有读者充分利用馆藏,充分发挥书刊的作用。[2]

2.2 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中出现一些偏差

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图书馆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图书馆学研究与教育中,技术也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以致有人认为图书馆学应该建立在键盘操作”之上。[3]我们知道,偏离人文精神,片面强调科学技术,会造成人性的异化,甚至影响或阻碍科学本身的发展;而不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片面强调人文精神, 则容易陷入空玄,造成人性的脆弱和畸形发展, 因而也不可取。21世纪的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3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构

  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将人文、科学、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图书馆学研究中去,这既树立了图书馆形象,又满足了读者人文精神方面的需求。有很长一段时间,图书馆只侧重于对书的管理,而忽视了对读者需求的细致关照。张韶旋很形象地描述说;“没有读者或失去读者的图书,便不再有信息载体的意义;没有读者与失去读者的图书馆便如古堡坟冢般死气沉沉;缺少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图书馆就更像是一位冷血美人,让人怜爱却难以接近。”巴特勒、谢拉早就强调了图书馆学的人文性质,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前4条都与人直接相关。图书馆以人文的眼光看待图书,也意味着它应当以人文的眼光看待读者。

图书馆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这是它最根本的学科属性。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人文观点是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点, 许多专家学者多有论述。如霍国庆认为:图书馆学是众多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一。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它的最终和最高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杨立文和赵文华先生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人, 在学术层面上要回馈社会,关心平民大众,即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否则图书馆学便只能称为一门技术科学了。”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不可或缺的精神,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图书馆服务尚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更应该大力提倡人文精神。

在当今社会,各种流行文化来去匆匆,缺少思想深度,使得精神无处栖身。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人们普遍感到一种无所皈依的漂泊感。[4]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视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为了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3.1 实行“大流通”管理模式

现代图书馆的大流通,是指在馆藏文献充分开架的前提下,实现各种载体资源和服务区域的合并,书刊借阅合一, 一个图书馆仅设一个进出口, 设立统一的借还书处,读者在入口处刷卡入馆后, 不用存包即可自由进入各阅览室并利用室内文献资源的一种流通管理方式。虽然近年来大多数图书馆已经采用开架方式,但是不少图书馆仍然采用传统的分室流通的服务模式,每个书库都要有多名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和服务。实现“大流通”后,读者在统一的借还书处办理借还书手续,还可以在自助借还机上自助办理,这样就将馆员从繁忙单调的借还工作中解脱出来, 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参考咨询服务和阅读指导。除此以外图书馆还应延长外借服务时间,进一步深化服务。

3.2 开展“三应教育[5]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课程,是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养分。美国哈佛大学从上世纪70 年代末就要求全体学生学习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人文知识,并要求占总学分的1/ 3;清华大学在教改中也实行了“三应教育,即规定大学生在中外文化与文学作品方面的应读书目和艺术方面的应知、应会。笔者认为,根据本院专业课程较多、学生课余时间相对较少的特点,我馆可从编制“三应书目入手,重点挑选中外名著,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推出,并经常组织各种读书活动,以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3 一流的人性化服务

图书馆除了对读者实行平等的服务外,还要让读者享受到一流的人性化服务。比如在期刊阅览室,读者中90%以上是来休闲浏览的,没有具体的目的。那么多读者在这里寻找知识或是寻找心灵的寄托,把图书馆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图书馆就应当提供一种人文化的环境:整洁宁静的阅览室,彬彬有礼、随时可给予指导与帮助的图书馆员,人性化的服务设施,等等。在服务形式上也应丰富多彩,如举办馆藏书画、手稿、碑拓、珍贵照片等展览,举办各种读者活动(如我院图书馆协助学院举办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党史知识竞赛、“党在我心中”大合唱等活动),组织系列讲座, 请校内外有影响的学者、知名人士演讲。讲座主题除了美术、音乐、影视、文学之外,还可以挑选某一时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达到“以文化来理解专业, 以专业来阐释文化”的目的。

3.4 加强拓展教育[5]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进步也迫使大学生拓展知识视野, 培养多项技能,由单一的“专才向“通才发展。一般高校图书馆都有电子阅览室和视听室,图书馆可以从计算机培训和外语培训这两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利用视听室提供的录像带、录音带辅助外语学习,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到电子阅览室上机操作,这样能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3.5 建立学习共享空间

当前我国图书馆界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图书馆正在大力建设以读者使用为导向的学习共享空间,通过整合图书馆的技术支援服务、多媒体设备、学习服务、学术研究支援服务及信息管理服务,提高读者的学习能力,同时增进他们的学习成效。最具代表性的如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配合休闲阅读、自学探索和群体研习等不同需求,建设理想的学习空间。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提供本校师生使用,还成为香港8所大学的资讯中心,每天为全港居民提供图书资讯服务。这是内地高校图书馆应该学习的,如果高校图书馆服务面扩大到全体市民,那将会极大地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未来图书馆是技术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言:技术就像一张地图,它可以告诉你到某一个地方怎么走,但是它并不能告诉你应去什么地方。去什么地方是价值观的任务,只有价值观给出这个目标和方向之后,技术才能指出如何或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地。美国图书馆学家杰西·谢拉指出:图书馆始于人文主义,否则,过分热心于科学技术和行为学派的社会活动,我们就会看不到个人及其需要和包含在这些需要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可见,图书馆为读者服务除了引导读者如何获取知识之外,还要引导读者获取什么样的知识是合理的。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的人文教育常常重课堂、重说教,而图书馆改变了这种状况,更注重于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近些年图书馆界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重建“人文图书馆”,这表明图书馆学正从关注“书”和“馆”进而关注到人文精神,逐步接近并完善图书馆与人文精神价值观的重建。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都离不开人文建设, 可以这样描述:没有科学精神的图书馆, 是一种没有生机的、落后的图书馆;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图书馆, 则是缺少人情味的冰冷的图书馆。科学与人文是图书馆的两翼,现代图书馆的科技与人文精神应该融合并相互协调促进。我们不应在追求科学精神的道路上走向极端, 把科学精神当作绝对精神”而忽视或排斥人文精神。图书馆史学家约翰逊在《西洋图书馆史》一书中指出:“在书籍和图书馆的历史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的人文图书馆学,将引导人们走出技术传统的误区,走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为世人奉献出“温馨的图书馆”环境,形成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

2  韩继章.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人文化趋势[J].图书馆,2000(1).

3 陈业奎.质疑图书馆学的单向度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2(3).

4 张韶旋.解读图书馆与人文精神价值的建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

5 董虹凌.图书馆在医学院校教改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2000(1):9-10.

6  E.D.约翰逊著.尹定国译.西洋图书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7 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8 杨立文,赵文华.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1999(9).

9 张辉,王梅.图书馆学的科技与人文:孰重孰轻[J].图书情报,2005(5):19-21.

10 汪晓黎.关于高校图书馆大流通管理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0):160-161.

11 傅新,艾书.论图书馆无障碍设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

12曾晓珊,张立英.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核心理念及原则[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1):57-58.

13万瑶,吕勇,刘宇.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1(6):68-69.

14徐慧芸.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参访. [DB/OL]全国高中职图书馆电子版.

http://shslc.ltsh.ilc.edu.tw/epaper/epaper62/epaper62.htm.

 

 

许丽娇  女,石狮市闽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收稿日期:2011-09-27。龚永年编发。)

 

电话:13489322037   邮箱:896391357@qq.com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