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探究

2014-04-11 10:41     字号: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探究

苏金妹(仙游县图书馆  福建  351200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的一项文化惠农政策,它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其是否能真正惠及民生。然而在现行体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家书屋建设忽视了农民的参与和主体地位;同时,其设置、规划、运行非专业化也难以让其持续发挥效用。笔者认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把它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范围,进行专业化改造,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项和谐社会的惠民工程。

关键词  农家书屋  农民主体地位  专业化改造

 

农家书屋是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之一。然而,在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农村文化资源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建立文化组织的背景下,我们在实地调研中仍发现农村文化建设并无多大改观,尤其是像农家书屋这样的农村文化“产品”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1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全国性的文化工程,旨在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的问题,而笔者对本县一些农家书屋进行实地走访时,却发现其使用率相当低。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探究其中原因。

1.1 设置、规划、运行非专业化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0073月,由新闻出版总署、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建在各行政村,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在规划之初就将农家书屋定位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图书馆业界都没有把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范畴。这无形之中就形成一种意识导向:农家书屋不是公共图书馆,因此,农家书屋就未必按照图书馆的使命、功能运行,未必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发生联系。对此,作为最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县级图书馆有切身体会。

农家书屋的非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设置单一。规划者把原本属于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图书借阅、信息服务、视听资料播放、信息陈列、文化展览、文化知识培训等功能)肢解分配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村党员干部远程培训点,留给农家书屋的只有简单的图书借阅功能。二是业务运行的非专业性。如有非图书馆专业的人员为农家书屋专门制定文献分类法“六分法”,即把文献分为政经类、科技类、生活类、少儿类、文化类、综合类六大类。这样虽然简单直观,但不科学。其中有以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归类(如政经类、科技类),又有以文献的服务对象归类(如生活类、少儿类),这样的分类标准混淆事物的属性,让人无法判定某书该属于哪一类,难以表达人们“以类求书”的基本思维方式,不适合用来排架。三是管理人员非专业化。书屋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职,他们身兼数职,很少具有专业的信息组织与服务能力;而且他们平时又忙于村里的大小事务,很难对农家书屋实行有效管理,造成大部分农家书屋连正常开放都做不到,无法开展正常服务。                                                                                                                                                                                                                                                                                                                                                                                                                                          

农家书屋的规划、设置和运行都没有采纳“公共图书馆”的模式,而是延续以往基层图书馆()的非专业化道路,[1]这样它们能否逃脱以往农村基层图书馆()昙花一现的宿命,熟悉基层图书馆发展历史的人恐怕没有乐观的理由。

1.2 政府主导的农村文化建设,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难题

农家书屋最初设计时的理论预设,是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民自助读书场所。尽管有关部门凭着良好的愿望制定了政策,但在进入基层实践时却偏离了制定政策时的理论预设和良好愿望。在具体实践中,有关主管部门把图书、书架及相关设备送到各村的村干部手中就算完成任务,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参与和发挥作用。这种自上而下的“送文化”压抑和抹杀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无法让农民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权利,进而发挥主体作用;这种自上而下的“送文化”,大多是以居高临下的施予者的姿态出现的,因而往往无法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一旦政府力量不再持续作为,这种基层文化模式便难以维持。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单向的农村文化行动,忽视了农民的意愿表达和积极参与,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各级政府取代,而成为国家“送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群众对农家书屋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一点也不奇怪,这非常不利于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1.3 压力型体制下,量化的政绩考核机制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近年来,政府再次大规模主动介入农村文化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是国家农村文化建设举措之一。“所谓压力型体制,是指一级政治组织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但这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2]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和数字量化考核模式下, 农家书屋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上级考核、轻农民参与的弊端。

首先,上级政府考核基层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准是任务和指标的完成情况,而非基于对当地农民的调查。因而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并非集中于如何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以提高农民的满意度,而只是为了以数据总结式的工作报告向上负责,比如建成农家书屋多少个、配备图书多少册等。换言之,农家书屋建设还只是村干部和基层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并末被广大农民从内心所接受和认同,因此难免农民反应冷淡,沦为一种形式。

其次,在压力型体制下,村干部要应付上级政府的经常性检查和考核,他们在各种检查中自顾不暇,无法使农家书屋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农家书屋建设脱离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民无法在其中发出应有的声音,因而农家书屋建设就变成了上级政府和村干部之间“布置工作——应付任务”的关系,其建设是一回事,发挥作用又是另一回事。

1.4 农村文化消费主体的弱势和消费渠道的多样化,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在当前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是农家书屋的主要受众。而他们或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或受教育程度低,即使在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前仍处于无能力发现、获取、吸收的弱势状态,[3]而且这种状况会产生代际继承效应。老年人因自身缺乏阅读能力而看不懂、不想看书;留守的孩子相当一部份具备阅读能力,而在他们整个成长环境中因缺乏阅读氛围而不习惯看书、不爱看书。其次,电子产品、网络等科技工具的普及,带来了阅读方式的丰富多样,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农村文化消费的主要渠道,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也占用了人们有限的闲暇时间。笔者在一次检查农家书屋工作时,中一位书屋管理员一语道出实情:“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干农活,小孩上学,谁有时间看书?”闲暇时,老年人不识字,看不懂书;而孩子们不习惯看书、没兴趣看书;年轻人赋闲在家时,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购物、互动娱乐、即时信息交流等,“在线生活”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目前的生存状态。农民对农家书屋这种公共文化产品的不习惯和无意识反映,不禁让人对农家书屋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

2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设计,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上说了农家书屋诸多问题,并不是要否定农家书屋这一新生事物。农家书屋建设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为了保证农家书屋健康永续发展,在建设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吸取乡村图书馆()几上几下的历史教训,事前应对农家书屋建成后的管理、运行模式、运行经费等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国家行动变为人民意志。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简单地根据行政区划来布局,而应综合区域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因素全面考虑。不同的行政村,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各地农民对知识信息需求表现出地域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因地域、工业化、商业化程度差异等外部条件的作用,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与途径不相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着政府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也影响着农家书屋建设规模。因此农家书屋的建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需建设,合理差异,尤其在提供文献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实用性,且贴近生产、贴近生活。三是顺应农村改革发展形势,农家书屋的设立应与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行政村撤并以及下山异地脱贫相一致,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四是在农家书屋的发展方向上,应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做到成熟一批,发展一批,巩固一批,不搞一刀切。

2.2 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激活民间资源,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农民的需求是农家书屋存在的前提。农民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主体和根本动力,农家书屋建设能否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群众才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主角。为此,首先应从细微处着手,增强农家书屋建设的日常性,使农家书屋真正地融入到乡村社会情景里去,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力求获得农民自觉自愿接受和积极参与。例如可借鉴农民办庙会的做法和热情,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让农民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拥有感和成就感。

其次是要激活民间资源,为农家书屋的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农家书屋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神经末稍,直接面对最基层农民群众,也是纯社会公共产品的一种,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农家书屋的发展,政府支持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农家书屋的发展是政府的事,更是村民自己的事。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乡村能人和说话有份量的人的作用,这些人主要包括退休回乡的老干部、后代当官的普通村民以及家族中的德高望重的长者等,他们由于自身的地位、职业和个人威信,具有较广的社会关系和较为丰富的人脉资源。只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才可能动用他们的人脉资本,促使他们不仅在农家书屋服务管理方面而且在争取书屋建设物质援助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掘乡村老人群体在乡村文化服务管理方面的潜力,有效发挥乡村老人群体的作用。乡村老人群体队伍庞大,他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只要加以引导,就能为农家书屋发挥余热。

2.3 对农家书屋进行专业化改造,并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范畴,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政府巨大的公共投入,诞生了数万计的农家书屋,如何保证它们的永续发展、持久产生效益,是各级政府和图书馆工作者未来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基层图书馆()的历史宿命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对业已建成的农家书屋进行专业化改造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对农家书屋进行专业化改造,首先要确立农家书屋的公共图书馆地位,把它们纳入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划。其次是政府要明确它对书屋建设和运行的责任。赋予农家书屋完整的公共图书馆使命和功能,包括传统图书借阅、多媒体及数字资源提供、信息陈列和提供、讲座与培训等,把被非专业化思维肢解的图书馆功能再整合起来。要赋予农家书屋完整的公共图书馆使命和功能,目前最便捷可行的办法是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对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进行整合,设施统筹,资源共享,形成综合服务平台。如:苏州等地区创建规划设计的“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浙江嘉兴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已经开始了这种整合,[4]为农家书屋的专业化改造提供了借鉴。

对农家书屋进行专业化改造,同时要求由专业人员根据公共图书馆的理念、理论和技术规划其发展方向,设计其服务内容和提供方式,实施专业、规范的业务(如文献加工、信息咨询、讲座培训、宣传推介等)。要使农家书屋达到公共图书馆的专业化水平,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是使之成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分馆。如北京市朝阳区以区图书馆为总馆,43个街道、乡镇级图书馆为分馆的“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建立“图书配送中心”,实现总分馆体系的联采统编、通借通还。[5]对农家书屋进行专业化改造,让其恢复“公共图书馆”这一社会身份和服务属性,方可为这些大跃进式诞生并艰难维持的农家书屋注入持久发展的活力。

结束语

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的最大缺失,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没有真正惠及广大农村和亿万农民。农家书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望弥补这种缺失,真正解决基层群众读书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于良芝.我国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从全覆盖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向[J].图书馆建设,2011(10):10.

2 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3):90.

3 方允璋著.农家书屋实用手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3.

4,5 李国新.“十二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J].图书馆建设,2011(10):5.

 

                                                                                                                                                           

苏金妹  女,仙游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13-05-04。龚永年编发。)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